葡萄酒世界的王者 图述勃艮第葡萄酒的历史
2015年11月13日 09:15
来源:凤凰网酒业
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勃艮第的中心地带金丘(Cote d’Or)总能让人联想起这里秋季山坡上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葡萄园;对于现实主义者而言,这或许指的是千年来当地人从山上大理石采矿场和葡萄园所收获的财富。而这也正是勃艮第风土瑰丽的所在:仅有一墙之隔的葡萄园出产的葡萄酒风格迥然不同。
信高分,得未来?
根据比尔·纳森(Bill Nanson)在其著作《勃艮第顶级葡萄酒》一书中的描述,从197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对优质葡萄酒的需求提高,酒商对单一产区知识理论以及品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以美国派为主的许多酒评家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行了自己的杂志和品评机构:1978年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葡萄酒倡导者》,1980年的《地下葡萄酒信》,1985年史蒂芬·坦泽(Steven Tanzer)的《国际葡萄酒窖》,以及英国派克莱夫·科茨(Clive Coates)的《葡萄藤》。然而只有帕克的100分制真正地改变了人们买酒的习惯:只要看分数高低就能决定是否要购入一款酒,他在波尔多混得风生水起,所以信心满满地决定北上进军勃艮第,然而却很不幸地铩羽而归。克莱夫·科茨曾用“不称职的酒评家用戴赤霞珠的有色眼镜品评黑皮诺”来总结帕克的失败。
艾伦·米多司(Allen Meadows)
时势造就英雄,美国人艾伦·米多司(Allen Meadows)的勃艮第葡萄酒网站Bourghound此时应运而生,他对勃艮第的了解同克莱夫·科茨旗鼓相当,几乎不分伯仲,而且使用消费者最喜欢也最习惯的100分制,2005年勃艮第的品评是艾伦·米多司事业上的巅峰之作,一如1982年份波尔多对于帕克的重要性。现在他对勃艮第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力绝不低于帕克对波尔多酒的掌控。但是时代在变,形势也在变,人们对酒评家这个行业的文化需求也在变。一切曾经重要的有可能明天就不再重要,甚至消失。对于迷信高分的酒庄和消费者,时间终会在某一天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勃艮第。
法国演员和制片人雅克·贝汉(Jacques A. Perrin)曾说“勃艮第是上帝的恩赐,波尔多是人类的创造。这句话完美地从历史的角度道出了两种世界上最蜚声遐迩的葡萄酒的本质。而台湾葡萄酒作家林裕森则表示“封存在勃艮第酒瓶里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酒汁,还蕴藏着两千年来的历史”。至此,你可否能明白为何有人会用“傲娇”来形容勃艮第?或许仅仅是因为它有傲娇的资本。
参考书籍:
Jasper Morris,Inside of Burgundy
Clives Coates, The wines of Burgundy
The Finest Wines of Burgundy,Bill Nanson
Jancis Robinson, The Oxford of 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