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再读《水调歌头》 我好像之前并不认识苏东坡


来源:凤凰网酒业

提起咏中秋的古诗词,你最先会想到哪首?相信大多数人最先想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正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

提起咏中秋的古诗词,你最先会想到哪首?相信大多数人最先想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正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东坡的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虽然写于中秋,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之际,但当时的苏轼却与家人分离,独在密州思念亲人,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

文人写诗,往往内含深意,这倒不是像一些考卷上的标准答案一样,引申出作者没有表达的感情,气得苏轼跳出棺材板来对你说:“来来来,笔给你,你来写!”。《尚书•虞书•舜典》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就是说,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愿的,按现在的说法,诗是表达感情和思想情感的。

苏轼本人就特别喜欢“诗言志”,所以被人各种抓把柄,挑小刺,才有了当年的“乌台诗案”。不过,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走近当时的苏东坡。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卷进政治斗争中。当时的当权派是王安石,可是苏轼与当权派的政见不同,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熙宁九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望月怀人,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我们初高中的时候就学过了的,每一句的解析相信你们的语文老师也和我的语文老师一样详细讲过,所以小编在这里并不是想给大家上一堂不生动而且不活泼的语文课。所以在这里小编想要重点说一说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我想我弟弟了……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距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其实,苏轼思念他弟弟,更重要的是苏辙和他的政见相同,情投意合。但是来来回回调,到了密州还是离弟弟很远。这一年中秋,月亮很圆,酒也甚好喝,可是就是没有弟弟,宝宝不开心。转眼七年,没有和弟弟团聚过,搁谁谁开心?

不过,毕竟是苏轼,还是旷达的鸡汤达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就写的好了!只要大家都长久健在,都平平安安的,即使远隔千里,彼此的心也是在一起的。

我不满时局,但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正如前面所说,苏轼写诗的时候想的很多。熙宁八年的时候,苏轼还写了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早年的他,“奋励有当世志”,有着儒道互补的出处观念,有着“任天而动”的文化性格。那时的他,喝酒都是“醉狂”的。他在《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密州》里写道“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这样的“狂者进取”初盛唐常见,北宋却不常见。但“酒狂”给他带来豪纵色彩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政治麻烦。酒入舌出,受人把柄。

但他应付的方法还是喝酒,喝完了就可以忘记一切,心理就平衡了些许。曾经弟弟送别他时,他说:“口可以饮酒,不可以放言”。虽然,这招并没有使得他避免语阱,避开党争,政治迫害一个接一个地等着他。在这里心疼苏轼三秒钟。

在密州出猎的第二年,东坡将自己的豪情收敛了许多,但仍然借酒问天,透露出他的诸多抱负与心情。

屈原曾《天问》过:“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也曾《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却在问什么呢?有人说,苏轼或许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有人说,苏轼事项表达自己满腹郁闷而无有解脱的人生困境。

北宋王朝到了宋神宗登位时,有变革企图的神宗皇帝,启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起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和传统保守思想的抗拒,因此就出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起来拼命反对新法,于是王安石一度被迫罢相。十个月后,王安石虽然复相,但不久又被迫隐退。由于新旧两派明争暗斗,中央政局极不稳定。当时的苏轼是站在旧派一边,和他的师傅欧阳修一起反对新法的。苏轼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呀。实在不行,也斗不过新派,实则也不太想斗,苏轼就自请外放了。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是外官,但是苏轼很是关心政局。他期待重返汴京,受到帝王重用,但仍“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其人,天性豪放,不拘行迹。尽管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得不到施展,但他却能及时反思自我,调整心态。他的一生屡遭排挤陷害,屡受磨难,几经生死,一般人早就熬不住了,可苏轼并不是一般人啊。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苏轼对这句诗很是受用。喝酒呀,快活呀,让我忘记一切吧!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对这个人生啊,看得很透,很会自我宽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依然潇洒的很,乐观的很,行于天地之间,洒脱的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东坡居士对时间空间和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后的通透与空灵,他已经从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轻狂与无端喟叹转向了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了。他不像柳永,儿女情长,而是一个突破了个人私情的、寄托深远的士大夫。毕竟他可是写出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从话》之所以这么高度评价这首词,不谈这首词背后的深意,最好的也是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

词的上阙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异常,苏轼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

他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他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东坡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他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其实,“高处不胜寒”并非是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阙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

苏轼毕竟是旷达之人,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能写中秋咏月诗的人很多,写的出彩的却很少。再读这首《水调歌头》,感觉苏轼真不是一般的词人,一般的士大夫。能做到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了。喜欢写诗的有那么多,却没有像他写的这么好的;喜欢喝酒的人有那么多,会喝会品的也没有几个像他那样的。

东坡居士,受吾一拜!

[责任编辑:章宜]

标签:苏轼 人间

凤凰酒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