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秘 :茅台酒瓶的岁月与历史变迁


来源:凤凰网酒业

中国人对于酒的钟情,绝非只把它当做一种饮料,而是带着无数情感。酒瓶从历史中走来,从青铜酒罐到陶、瓷酒坛,灌装的简易和携带、存放的便捷,成为它随酒和酒文化发展至今而不可替换的东西。

20世纪50、60、70、80、90年代酒瓶瓶底瓶口特征

中国人对于酒的钟情,绝非只把它当做一种饮料,而是带着无数情感。酒瓶从历史中走来,从青铜酒罐到陶、瓷酒坛,灌装的简易和携带、存放的便捷,成为它随酒和酒文化发展至今而不可替换的东西。当下,酒瓶拥有了琳琅满目的样式、用材和造型,虽还是盛酒器皿,但也不限于存酒的一种容器,它附着的丰富信息,已经成为白酒的形象代言,也随白酒共同衍生出了新的文化。贵州茅台酒也一样,它的灌装器皿从我们熟知的土陶罐到今天的陶瓷瓶、白色玻璃瓶,其中饱含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辛酸、泪水和国家的荣辱兴衰,我们应该去尊敬和捍卫这样一份属于历史的传承,更应该去缅怀创造这份历史的这些人们。

众所周知,中国早期王公贵族所使用的酒具多以青铜为主,而陶、瓷器因为烧制的便捷和成本相对低廉,当时广受百姓欢迎。到了唐宋时期,把酒当歌之时俨然举起了陶瓷的酒杯,轻便的烧制品早已将沉重的青铜器代替。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各式各样的陶瓷器出现在有人活动的任何角落。

茅台酒早期使用土陶器皿,最主要是因为酿酒者对陶器拥极佳的透气性能和具备避光的特点十分信赖,酒可以在陶器内继续发酵,越发变得醇厚,酱香浓郁。后来改为柱形,让其拥有了美观的造型和便于携带的特性。茅台酒的罐装器皿从圆形陶罐,到柱形陶瓶,再到白瓷瓶,再到如今的白玻璃瓶罐装,包装的轻便和精美逐步体现。

“土陶瓶”和“釉陶瓶”称呼


如今的藏酒界都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圆柱形陶瓶灌装的茅台酒亲切的称为“土陶瓶茅台酒”,实际上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釉陶瓶茅台酒”。釉陶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对陶器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增加施釉后,陶器在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跨度。我们现在所称的“土陶瓶”,实际上是相对后来出现的各式质地的釉陶的一个区分,相比后者,早期的陶瓶更加的显得“土气”。实际上直至今天,茅台酒的釉陶瓶一直都没有被淘汰使用,而是越发变得美观和质地通透,瓶体本身质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部分品种还在瓶身釉面作冰裂纹,增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20世纪50年代酒瓶变化


仁怀制陶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遵义府知府于桂芳在公文《设仁怀厅事宜》中述:“原仁怀县属极边远之赤水河,原系五方杂处,烧窑种靛。杂处其间。”仁怀陶瓷烧造业在清中、晚期,师傅多为四川籍。其中有雍三顺、余四右等人在二合开设窑场制陶。此后,分别又有四川人谢海棠到此兴办窑场,并利用水车带动舂料制作酒坛,其中谢海棠窑场所烧造的酒坛渗漏少,而且在醇化酒质方面具有优点,遂茅台镇上的酿酒作坊大多都使用他家陶坛。

民国元年(1912),谢海棠因为未有子女,无人继承,窑场被制陶师傅丁奎武改建成为碗厂,地方俗称其为丁家碗厂。此后的酒瓶仍然由丁家碗厂负责烧造。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司合营,丁家碗厂于1959年4月,被国营茅台酒厂接管,并成为国营茅台酒厂在二合的制瓶分厂,专门为茅台酒厂生产贮酒坛和酒瓶。到1964年,制陶分厂虽重新划归仁怀县手工业管理局,但是它为茅台酒厂制造陶坛、瓶罐的使命一直未变。

20世纪60年代酒瓶变化


酒瓶形制发展


我们走在古老的茅台镇,会看到很多散酒店铺。生活在茅台镇的人都知道,旧时茅台镇上的酒坊对于酒的销售通常都是以散酒打酒的形式出现,如果顾客空手来购买白酒,可以临时从酒坊购买小坛盛酒。

清代茅台镇酿酒烧房所使用的盛酒器皿均为施黑色釉圆鼓瓷罐,其施釉均匀,色泽明亮,表面透明光泽。民国时期因为时局的动荡,低成本的陶罐已经替代了黑瓷作为容器。到各大烧房使用圆柱瓶的时候,还增加了木塞用以密封。如果遇到大宗的批发客户需要样酒,烧房必须为其准备大于一斤装的容器,于是有了造型在陶罐和瓶之间的一个罐型,通常也为黑瓷,其中放置样酒,但并不是封装后销售的,都是在客户有需要后,当场灌装。

20世纪70年代酒瓶变化

我们从今幸存于贵阳民间的一件清末圆鼓瓷罐可以看出,早在民国之前,容器制作规整,瓶口和圈足浑圆。在贵州地区,盛产玉米作物,很多饮酒者将酒购回后,将饮用后剩余部分用玉米棒塞口,作为密封,以便在保证白酒质量的同时,下次继续并反复使用。

在旧时的陶罐中,因为烧制厂家的地点不同,取土位置的区别,其中有一种烧制成品后呈红色胎体的陶罐,这便是由红色粘土烧制而成的紫色红土陶罐。常见的器型为圆鼓形,上半身施金黄色釉,下半身为紫红色胎体,因为未施透明釉,因而视觉呈现出不稳重以及暗淡的色彩,且表面有磨砂感。这个也是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赛会获奖之时所盛装的罐体形制之一。紫红色胎体相比普通陶罐,更为规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曾经被茅台镇大的烧房所使用。紫陶色胎体陶罐,有半身施金黄色釉和通体施金黄色釉,其中包括圈足在内,部分瓶体位置因为黑色釉的原因,有发锈现象出现。

20世纪80、90年代酒瓶变化

民国十三年(1924),军阀周西成“靖黔军”自立政权,坐镇赤水河畔。他旗下几乎所有军官几乎全部是他的老乡桐梓县人。同年六月,周西成在茅台镇建立十师护商处,重点保护茅台酒的生产和经营。因为他本人十分喜爱茅台酒,除了自用以外,每年都要大量采购送礼。所以当时的报纸上曾登出“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的对联,来讽刺周西成。

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政府委任周西成为贵州省主席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此时的他掌管贵州全省军政,对茅台酒的采购量更是加大。就在这个时期,茅台镇上的“成义”、“荣和”两家烧房首先开始打破陈规改进包装,烧制圆柱形小口状陶酒瓶,以便装运。此酒瓶型较小,呈竹节状,由两个成型的胎体拼接而成。通体不规整,显得相当粗糙,严重缺乏美感。此段时期茅台酒瓶确立了圆柱造型的,奠定了今天茅台酒瓶形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酱色特供酒瓶变化

到30年代之时,瓶口内呈倒三角圆锥形,便于木塞封口,圈足还算公整。40年代末,施黑釉的酒瓶因为包括内战、动乱在内的诸多方面原因的存在,此时期烧制的陶罐瓶更加粗糙,只能说是一个装酒的容器,谈不上外观。因为施黑色釉时的均匀和釉料的质量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釉料流淌状以及釉面呈黄、褐色,底部圈足几乎消失,瓶体制作粗糙,表面还有石子等未能筛除,出现大量气泡,通体有大面积凹凸气泡。

建国以后,社会动乱逐步停止,茅台酒也随着公司合营的改革,开始了在新时期的生产。此时,茅台酒开始稳定瓶形,白酒的酿造质量也开始改进。在建国后所产至今存世的茅台酒瓶形之中,常见施褐色釉略有圆鼓的柱形瓶,无圈足,瓶底略有凹。当时因为技术乃至成本的局限,所用之瓶仍然粗糙,釉料不能均匀覆盖瓶体,且瓶身不规则,出现黑色、褐色以及黄色等色瓶身。虽然釉料略厚,但是用手触摸和仔细观察,仍然可以断定是竹节型瓶体,在外施厚釉。

20世纪90年代纪念酒及年份酒酒瓶变化

60年代初,茅台酒瓶开始内外施釉,瓶身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黄色釉,瓶体要大于之前的瓶体,但是因为烧制陶器所用的粘土质量区别,瓶身虽小,但要重于前瓶。在使用黄色釉的陶瓶茅台酒上,瓶身规整,瓶嘴大小、高度适中,开始出现规则的坡型台阶,但是圈足仍然未出现。由于这种陶瓶装酒渗漏较大,茅台酒厂从建厂后就一直在研制新型酒瓶,还曾从江西景德镇邀请了两位八级制瓶技师,专门进行新酒瓶的试制,虽然研制成功的瓶子渗漏现象减少,但外型并不美观,未被采用。

直到1966年,贵州清镇玻璃厂所研制的乳白色玻璃瓶完全解决了渗漏和形态不美的问题,从此结束了土陶瓷瓶茅台酒的时代。白瓷瓶虽然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成本较高。白色玻璃瓶诞生,恰巧也解决了白瓷瓶成本高的问题。

综观茅台酒的发展历史,从陶罐到釉陶瓶子、陶瓷瓶,再到众所周知的白色玻璃瓶,其中还有用于区分茅台酒类别的黄、酱等色陶瓷瓶以及如今的各式纪念酒的专属酒瓶,如此繁多,也丰富了如今茅台酒的收藏类目。

来源:壶中岁月

[责任编辑:郭瑾瑶]

标签:白酒 茅台

凤凰酒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