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带一路构想下,广东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未来机遇


来源:凤凰网酒业

【习酒荐读】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向晓梅所长、研究员自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日益密切,人文交流与经贸往来交

【习酒荐读】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向晓梅所长、研究员

自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日益密切,人文交流与经贸往来交相辉映。累累硕果证明,“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今年,习总书记在对广东工作批示中提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其中提到要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参与“一带一路”是广东为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

一、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基础

广东对海上丝路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最”:第一,最早的始发港,即徐闻古港;第二,年代最齐全。从西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丝路没有间断过;第三,港口最多。以广州为中心,东起饶平、西至湛江;第四,路线最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航线长,最远航程达到14000公里,二是指海陆交汇点最长;如南雄的珠玑巷、乐昌和龙川的旧佗城等,都是海陆丝路的对接点或通道;第五,文物最多,其中以广州为甚。

二、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条件

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参与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要从三大方面着手:突出经贸合作;突出粤港澳合作;突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其中,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其具有六大优势:一是绵长恒远的历史渊源优势,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二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的南大门和重要出海口;三是内外畅达的通道优势,是我国三大交通枢纽之一,全球重要的海上交通节点;四是先发先行的产业链分工优势,与东盟大部分国家相比属于工业先发地区;五是合作密切的商贸优势,2016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7611.6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1.3万亿元,占全省的20.7%;六是血脉相连的华人华侨优势,东盟有粤籍华侨2300万,是主要聚居地之一。

三、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机遇

1、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沿线经贸往来

国家层面为一带一路搭建“东盟10+1”、“中东欧16+1”、“中国-海合会”等一系列日益常态化的合作平台,为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保障。广东与东盟、南亚、中东、北非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梯度较为明显,要用好这些平台,根据沿线国家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以某些节点国家为重点,采取非均衡、节点式的梯级合作模式,最终通过节点连接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经贸合作多样化网络。具体而言,以东盟为核心区,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为载体,推动优势企业以产业集群形式走出去。与南亚重点投资工业园区,推动IT、轻工、工程承包工作。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合作工业园,向其转移服装、鞋帽、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同时,利用现有的产业链和渠道优势,探索制定海上丝路沿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力争成为海上丝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域。

2、建设环南海经济合作圈,构筑海上丝路空间新格局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环南海大扇型的空间骨架中,已经形成了华南(粤港澳湾区-粤桂琼闽)海洋经济合作区、新加坡-佛柔-廖内群岛成长三角区、台越菲经济三角区、东盟东部三角区、东盟北部三角区等若干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区,为构建环南海经济合作圈打下了合作基础。广东要重点拓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的“海线”,发展环南海闭环区域各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空港联盟,促进“海线”与“陆线”共同发展。同时要用好自贸区和粤港澳湾区建设的政策红利,将环南海区域的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工合作,共创环南海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样本。

3、突出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目标,而民心相通主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来推进。发挥广东岭南文化底蕴,通过旅游、教育以及文化企业走出去三大途径促进与沿线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旅游方面,应该大力开发海上丝路文化资源,如商贸、特色旅游资源和节庆会展等;教育方面,加强省内高校与沿线国家留学生互派活动来培育沟通使者以及定期举办沿线国家智库论坛等;文化企业走出去方面,主要是创新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机制和方式,如鼓励企业抱团、借助我驻外使馆、商会组织以及缩减行政审批等。

4、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华商经济发展

广东是我国第一侨乡,而东盟是粤籍华侨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且华侨华人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中普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庞大的商贸网络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应充分发挥华商“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搭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华商经济合作平台”。首先,抓住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试验区的契机,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营商环境与商事规则等方面先行先试。其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经济合作基金的设立,通过盘活华商的资金、人脉和商业渠道,避开非商业壁垒,实现对一些海外战略资源的掌握。

5、发起港口联盟,为海上丝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广东发起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既顺应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的要求,又有助于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重塑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起点辉煌。构建港口联盟,可以通过“1234”的思路来推进。具体而言,“1”个主发起城市,即广州;“2”个联盟层级,即省内联盟:珠江西江-沿海港口联盟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港口联盟;“3”个核心境外节点,即香港、新加坡与迪拜;“4”种合作方式,投资合作联盟、业务合作联盟、企业参股合作联盟以及园区合作合作联盟。

6、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为一带一路的创新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建设目标比照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粤港澳三地产业互补,具有错位发展、抱团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但是由于在国家层面上粤港澳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三地的沟通协调机制仍有待理顺,建议三地政府建立常态化的粤港澳大湾区联席会议,通过沟通解决湾区建设中各类问题。同时,加快湾区内轨道交通、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一体化。

粤港澳要将湾区打造成创新的湾区。2016年广东R&D占比2.52%,按照国际标准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发达地区水平,但与世界三大湾区的差距仍然存在。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湾区既要用好海上丝路的平台,引进沿线国家的技术和人才,又要通过内部创新要素流动实现内生性发展。以青年创业创新为抓手建设创新湾区,实现民心相通。习总书记指出,“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的交往”。能否以就业、创业促进三地青年群体交流、互信、合作,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命力。最后,着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个创新资源聚集的高地,吸引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落户,使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这里充分涌流。

[责任编辑:黄蓉]

标签:建设 海上

凤凰酒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