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玉: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
酒业
酒业 > 酒企风采 > 正文

宋书玉: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

宋书玉: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本土化坚守的双重压力,中国酒文化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在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以《中国酒文化学的基本形态》为题,对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阐述。

宋书玉指出,现阶段的中国酒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双文化结构”特征——传统的中国酒文化与传入的国际酒文化共同存在、并行发展。这种现象在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城市尤为明显——精酿酒吧与传统酒坊比邻而居,葡萄酒品鉴会与白酒封坛仪式同时举行,年轻消费者在不同酒文化间自由切换。

这种双文化结构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机遇。西方酒文化的传入,恰恰为中国酒文化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重新发现和认识自身的传统价值。先贤思想家黄文山认为“凡两种文化相接,优者胜,劣者败,或类化优者,而创成另外一种新兴文化。”这个看似无情的法则,实际上指出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优点的融合与创新。因此,延续上万年的中国酒文化古典价值系统根基绝不会因此动摇。

饮酒文化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之上是可见的饮酒行为和习惯,随着时代浪潮会不断变化,而水面之下则是巨大的酒文化心理定式,这种无形无边的存在难以被轻易改变。西方酒文化价值系统的源头是酒神精神和宗教文化,显著特征是个体自由。要让中国社会从“群体和谐”的根源文化,完全转变为“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一定是第三条路,或者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酒文化古典价值系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现在中国正在大踏步地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包括酒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价值系统必然会被改变。未来,中国饮酒文化会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国内与国际、古典价值系统和时代价值系统之间,融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的价值系统,不是对古典价值系统的简单继承,更不是对西方价值系统的学习克隆,而是一个融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于一体的创新系统。

宋书玉在讲话中谈到“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文化要知行合一,文化是一种管理实践。”对产业和企业而言,重要任务是践行“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新、文化自信”。这需要系统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传统价值,客观分析双文化结构的互相作用,通过传承、选择、整合、创造,研究中国酒文化的新质酒文化。

文化自新,不是忘掉过去、抛弃过去,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统的中国酒文化中,找到一条“新质酒文化”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盲目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代同频,与消费者共进,保持产业的持续、健康、繁荣。

具体而言,酒企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角色,不仅是酒类生产者,更是文化传承者;不是被动适应变化,而是主动引领创新。在产品开发、营销推广、消费教育等各个环节,都要融入文化现代化的理念。它要求我们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既保持特色,又开放包容;既有文化定力,又有创新勇气,从而推动中国酒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世界酒文提供中国智慧。

编审 / 李林美编 / 于雪莲校对 / 张志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