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樊明武:以科研为矢,以国家为向
酒业
酒业 > 凰家酒馆 > 正文

君品谈|樊明武:以科研为矢,以国家为向

从少年投身核工业,到耄耋仍心系科研,

他用一生只为一件事:把中国的回旋加速器“做成、做好”;

从科研前线到管理高地,他把“国家需要”四字刻进骨子,

把责任、良知与操守,熔铸成一个科学家的君子之道。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樊明武,走进他的赤诚人生。

初志不渝:科学与责任并行

1960年,樊明武进入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学习,毕业后便投身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我国科研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林荫道上,耄耋之年的他依旧神采奕奕。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风骨。

樊明武讲述科研信念

他始终认为:“人在社会上要做贡献,首先得有本事。”真抓实干,不是喊口号,而是把个人努力投射在国家发展的坐标系上,形成与社会进步同向而行的矢量。正是钱三强院士提出的“红专矢量论”,让他明白了科学与责任并行的意义。

这份信念伴随他走过了数十年科研生涯。他一再强调,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也应越大。与其追求个人光环,不如用专业与热忱投身集体事业。这种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振的价值观,既是科技报国的初心,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不变的精神方向。

不争一时之功,不计一人之誉,而以实干对接时代的需求——这正是他身上沉稳而深远的君子风骨。

不畏艰难:像土法炼钢一样干

1976年,苏联援建的回旋加速器突发故障,整个装置不仅需要修复,还必须进行技术升级,从固定能量改为可变能量。当所有人都感到为难时,这项任务交到了樊明武手中,他没有丝毫退缩。

“你不做,就没人做”,这是他接下这份“烫手山芋”的唯一理由。从磁场调控、电缆设计、材料配方到真空系统,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摸索出全部工艺。全国所有工厂都摇头不做,他亲自驻扎在工厂跟线调试半年。就像他自己形容的:“吭哧吭哧像是土法炼钢一样干。”

更难的是孤独。项目进展缓慢时,外界质疑声四起,同事间也流露不信任。即便赴英留学的列车已驶上铁轨,他仍几度想跳车返回研究院“扛下责任”。直到异国他乡接到一封信:“成功了”,他在异国他乡的书桌前流下了眼泪。“这就是幸福”,他轻声说。

樊明武回忆项目成功时刻

他的坚定与担当,不靠宣言,不凭光环,而是在最孤独、最关键的时刻,扛下最重的责任。这份沉稳与忠诚,是一种无需宣扬的君品精神。

厚德载物:立平台而不居功

1996年,樊明武主持建成第三代回旋加速器入选当年中国重大科技事件。同年,他接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挑起国家核能事业的重担。

作为行政负责人,他没有独断,而是听取众多科学家意见,提出包括“实验快堆”“先进研究堆”“加速器升级”“后处理实验室”等四大工程,全面推进研究院从单点实验室向科研综合平台的转型。

樊明武回忆转型过程

在资金紧张、意见分歧的背景下,他坚持“动软也要动硬”,甚至为此承担个人责任、顶住上级压力,力保工程顺利落地。他坦言,那时七、八亿的资金缺口都压在自己肩头,“只能咬牙往下干”。

直到今天,他仍强调:“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是集体的力量。”他从未居功,却实实在在为中国核能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

真正的君子,不在于手中权力几何,而在于是否能在大事前挺身、在关键处落笔。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度,这种不争、不懈、不辱使命的态度,是君品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时代或许不会记住所有名字,但总会铭记那些用行动托举未来的人。他不为功名、不言得失,却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挺了下去。樊明武用一生证明:科研不仅关乎实验与理论,更关乎品格与担当。

这正是《君品谈》致敬的“君子精神”——不以利动,不为势屈,持守初心,沉静行远。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的《君品谈》,邀你一同见证那些为时代托底的身影,在寂静处发光,在使命中成就非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