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小满刚过,四川大邑的梅林迎来了第一批采摘者。大部分青梅还未熟透,他们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成熟的青梅,一开始采摘的动作还略显笨拙。采摘过后,清洗、杀青、晾干、去蒂、放糖、加酒…不到半日的功夫儿,新鲜的梅子已按照古法做成瓶中等待浸泽的青梅酒。
这不是果农在酿青梅酒,也不是在拍摄“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而是5月24日,梅见四川大邑青梅基地组织的一场青梅季用户活动——“梅见酿好时,我们要相见”。参与者是20余位来自四川地区的艺术家和梅见合伙人。活动以学习宋代叉手礼开始,仿佛一场进入唐宋田园诗词中的穿越之旅。虽然是一场很小的活动,从中却能看出梅见作为新酒饮的代表,正在倡导一种更适合当下社会,全新的、“复古”的、悦己的饮酒文化。
放浪形骸 重拾雅集之风
近年来以“鱼头酒”为代表的酒桌文化多次引发网络群嘲。5月19日,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在年度股东大会说“年轻人不是不爱白酒,而是讨厌酒桌文化”,迅速引发热议。中国酒业工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几年前就曾建议:“那种为别人喝、牺牲自己愉悦别人的饮酒文化,年轻人早就不接受了。我们应该把中国真正的酒文化提炼出来。从消费场景看,就是分享表达。”
中国历史上固然不乏类似三国东吴恶臭的“灌酒文化”,但酒文化也有其文雅、自由的一面。行令、雅集、曲水流觞……著名文化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就推崇以酒得自由,他认为“醉来赢得自由身”,靠喝醉摆脱种种世俗的束缚,是中国酒文化最应该发扬的一面。
不论在青梅林,还是在江小白酒馆,又或是在江津酒厂的大地食堂,此次活动所有聚餐都不排座位,不讲“规矩”,“随意喝”。整场活动传达的是一种更符合当下社会情绪,特别是青年消费者喜好的“悦己”“自由”的酒桌文化。
在等待青梅晒干的时间里,活动参与者们在梅林之下品尝当地农家烹饪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并用加冰块的梅见橡木桶青梅酒佐餐。酒具用的是复古的冰盏,底部写有“梅见雅集”。梅见中国合伙人刘晨妍说:“梅见并不是一味的什么都用古法,而是推崇像古代雅集一样的饮酒方式,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引各路文人墨客、英雄好汉来一次赴一场梅见雅集。”可见梅见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复古,而是文化上的复兴。
因寄所托 发现东方之美
十几年前的四川成都曾发生过一个热门事件,一个女生因穿着汉服被围堵、换衣,原因竟是人们把汉服误认为是和服。从中可见,中国文化的断层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汉服热”“国潮热”不断兴起,年轻人想要找回传统文化,却又总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似,比如穿汉服不蓄须,怎么看都像是太监。
某知名画家曾表示,当代中国人缺乏审美,需要重新找回失落的东方美学。那么,如何找回东方美呢?梅见的活动展示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在梅林雅集时,有艺术家泼墨挥毫作画,有艺术家即兴作词并用AI谱曲成歌,此时此刻,美酒成为激发艺术家灵感与浪漫的“发酵品”。这场活动的形式很现代,但它的神似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本次活动并非没有管弦之盛,次日,当艺术家、合伙人们从梅见四川大邑青梅基地来到重庆江津江记酒庄梅见的储酒库,远远地就听到古琴的声音。据梅见工作人员介绍,储酒馆会定期给某一个区域的陶坛酒播放古琴音乐。据说古琴声会透过陶坛“振动”正在缓慢发生自然反应的酒体。穿过酿酒车间氤氲的酒气,在梅见酒库里听一曲《高山流水》,以叉手礼问候,再双手拖盏互敬青梅酒,怎能不让人“血脉觉醒”:深埋于华夏民族血液中的东方美学基因被悄然唤醒。
东方之美从来不在于技巧、方式上的复古,而在于作品中的意境。诗家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中国古代将酒视为激发灵感,通向天人合一的阶梯,是一种不因禁制和权宜而消减的浪漫与豪情。从青梅煮酒到冰镇青梅酒,变的是方式,是一种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形式;不变的是那份风雅与东方美的意境。
本次活动的最后,所有人在合影时喊出了梅见的口号:好久没见,好酒梅见,东方梅见酒,风雅全世界。虽是一次小活动,也能看出这句话并非只是口号。好一个梅见,真的在用行动重拾风雅与东方之美,倡导一种更适合当下社会,全新的、“复古”的、悦己的饮酒文化。
(凤凰网酒业频道 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