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再发“禁酒令”!白酒企业慌了吗?
酒业
酒业 > 酒业风云 > 正文

公务接待再发“禁酒令”!白酒企业慌了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其内容中明确要求公务接待中“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

图片

此次修订旨在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深化纠治“四风”问题。

受此消息影响,次日白酒板块股价普遍下跌。但值得大家注意到的是,跌幅较历史同类政策冲击明显收窄。

“禁酒令”一直在颁布,一直在落实!

“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每年喝一个‘西湖’。”这句话或有些许夸张,但却十分形象地描述出了政务用酒的“海量”。

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当年的政务用酒为白酒产品的动销提供了强劲助力。

但是,自从2012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禁酒令”接踵而至,首先是中央禁令越来越严。无论是八项规定、反“四风”,还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体现出一个“严”字。

图片

地方上自然紧跟中央,近些年,多省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与此同时,多地国企跟进升级禁酒范围,逐步形成“中央严控—地方创新—多领域覆盖”的递进路径,舌尖上的腐败被有效遏制。

从初期的什么酒不准喝,到现在什么酒都不准喝!尽管白酒行业失去了一个“西湖”的用酒量,却已经不再重要。按照业内资深人士的话说,整个白酒行业已经找到了最靠谱,也是最庞大的客户……

政务消费脱敏与行业结构调整

多年来,随着政务用酒需求的大幅萎缩,白酒行业通过结构性调整实现了从“权力符号”向“大众消费”的转型。政策压力客观上加速了行业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倒逼企业提升终端动销能力与品牌韧性。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白酒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对消费本质的回归——从服务于权力,到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政策调控与市场自发的双重作用,最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蜕变。

特别是2021年以来,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从头部到区域酒企,都在向大众需求“看齐”,以各种方式顺应当前市场趋势……

例如:产品策略革新:年轻消费群体推动低度化、健康化趋势,中低度白酒成为新增长点。区域酒企通过特色酿造工艺(如漠甘葡萄白酒)抢占细分市场;渠道深度重构:电商渠道占比显著提升,数字化营销成为标配;文化价值重塑:老酒收藏、品质消费兴起,“喝真酒、喝老酒”理念推动行业从社交属性向文化消费延伸。

图片

与此同时,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全国一线品牌,正通过精细化渠道管理、开发小瓶装产品、拓展友饮与自饮场景等方式,逐步构建“去政务化”的消费生态。

在此背景下,尽管此次《条例》虽重申公务禁酒,但对行业基本面的实际冲击有限。当前白酒股的估值逻辑更多取决于消费升级趋势、库存周期及企业渠道改革成效,而非短期政策扰动。

在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历史经验表明,政策调控引发的市场情绪波动往往短暂。此次资本市场反应趋弱,既印证了政务需求的边缘化,也反映投资者对白酒行业抗风险能力的认可。

“接下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消费场景多元化,具备强品牌力和渠道掌控力的龙头企业,有望在调整周期中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