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酒业
酒业 > 酒企风采 > 正文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滋养着瑞士的葡萄园,赤水河的丹霞河谷孕育着茅台的酱香传奇。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山地文明,因“山”结缘,更因对自然的敬畏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当地时间5月11日至12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游亚林带领茅台考察团在瑞士开展了一场深度考察之旅,在品鉴交流与历史溯源中,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山地文明的责任觉醒:茅台的“山一样大的担当”

瑞士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但其经济却非常发达,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可以说,瑞士的山地是文明的磨刀石。仅以茅台考察团于当地时间5月12日考察的瑞士拉沃葡萄梯田为例,就可窥见人类文明的力量。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14个村庄与葡萄园紧密相依,山、村、田、湖和谐共存,构成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

在日内瓦湖畔的拉沃梯田,800年前本笃会与熙笃会教士们用石墙堆砌出“阳光三重奏”的酿酒奇迹——朝南坡地享受日照,石墙储存热能,湖面反光增强光合作用,将荒芜山地改造成世界文化遗产。这种“与山共生”的智慧,与茅台镇“靠山吃山”的生存哲学如同镜像:赤水河切割出的喀斯特峡谷,因独特的微气候和微生物群落,成为酱香型白酒的“不可复制之地”。诞生于山水之间的贵州茅台集团在“与山共生”的智慧下,也产生了对山河与山里人的一种责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常说:“茅台生在大山,注定要有山一样的担当与责任。”也因此肩负起“山一样大的责任”。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图为游亚林率队参观走访世界文化遗产地拉沃葡萄庄园

首先,茅台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对山水环境的守护。正如拉沃人将葡萄园视为“活着的遗产”,茅台将赤水河奉为“酿酒生命线”:累计投入4亿元实施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白酒行业首个100%绿色用电体系,实现酒糟、稻草等副产物100%循环利用,并将微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国家标准。2024年,茅台完成单瓶酒碳足迹测算,制定包装减量化方案,用数字化手段守护“水更清、山更绿”的酿造根基。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蜿蜒的赤水河,滋润了两岸青山,哺育着无数生灵

其次,茅台的责任担当,也体现在对人的关怀。近年来,茅台通过产业兴农的实践,让这份责任更具温度。在贵州山地,茅台累计推广酒用高粱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带动增收致富农户750万人次,总增收超100亿元,将“酿酒原料” 转化为“脱贫支柱”。这种“造血式”帮扶,与拉沃将葡萄种植与乡村经济绑定的模式不谋而合——拉沃14个村庄因葡萄产业而存续,茅台镇则以“红缨子高粱”为纽带,构建起“公司+政府+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高粱基地管理模式的共生体系。

最后,ESG领域的突破,见证着茅台的责任高度。据“财富FORTUNE”消息,2025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在5月16日揭晓,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唯一白酒企业身份跻身百强。此前,2024年8月,全球权威指数机构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公布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评级结果,茅台跃升两级至BBB级,目前为中国白酒行业最高评级,5.7分是中国内地蒸馏酒与葡萄酒行业最高得分。可见茅台在绿色生产、公益助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实践,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ESG标杆。从赤水河畔到联合国气候大会,茅台用“绿色工厂”“生态产品”等标签,重新定义中国白酒的价值维度。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2025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

瑞士经验:资源贫瘠型山地的逆袭密码

瑞士的独特,在于用ESG理念将“资源劣势” 转化为“文明优势”。这个国土70%为山地的内陆国家,既无石油资源,也无广袤耕地,却通过精密制造、生态旅游、可持续农业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拉沃葡萄园的申遗之路,正是这种逆袭的缩影:通过全民公投凝聚保护共识,以立法设立生态缓冲区,用“生物动力法”种植将农业景观升华为文明符号。

瑞士的ESG实践,处处彰显“精准治理”的智慧。在拉沃,每一寸葡萄田的改造需经“建筑审查委员会”审批,游客数量严格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在苏黎世,垃圾分类回收率高达78%,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60%。这种“制度先行”的理念,与茅台推进的“六大体系”国际化战略(系统的“表达体系”、特色的“产品体系”、多元的“渠道体系”、科学的“价格体系”、全面的“合规体系”和完备的“政策体系”)也有相似之处——从“表达体系”的精准翻译到“合规体系”的本土化适配,茅台可以将瑞士的治理智慧转化为出海方法论。

产业升级的逻辑,揭示着瑞士的发展密码。拉沃葡萄酒以“风土表达”为核心,通过有机认证、酒庄旅游、文化IP(如“葡萄节”)提升附加值,这种“品质+文化”的双轮驱动,与茅台打造“茅台之夜”品鉴会、建设文化体验馆的思路如出一辙。瑞士钟表业的“工匠精神”与茅台“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5年以上生产周期”的坚守,共同证明:在工业化浪潮中,对传统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反而是破局的关键。

文明互鉴:茅台的ESG叙事升级

在游亚林的带领下,茅台考察团在瑞士展开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当地时间5月11日下午,茅台“醉美初夏,醇香共赏” 品鉴活动在瑞士日内瓦举办。活动现场,伴随着中阮丝竹清音氤氲的汉唐古韵与萨克斯蓝调摇曳中的都市光影,数十位当地专业人士受邀参加茅台大师班及鸡尾酒工作坊,探索茅台工艺与文化,体验鸡尾酒创新混搭。以茅台酒为基酒调制的创意鸡尾酒,如融入阿尔卑斯蜂蜜的特调饮品,让宾客们真切感受到了茅台酒的多元魅力,也让东方酱香与西方调酒艺术碰撞出了创新火花。当晚的压轴晚宴则以品鉴茅台酒为桥梁,与嘉宾一起探索美好生活的多元可能,在觥筹交错中,茅台的酱香魅力深深吸引了在场嘉宾。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游亚林调研瑞士一线市场

瑞士当地茅台经销商表示,在日内瓦,越来越多本地人通过品鉴会等活动逐渐了解并喜欢上茅台,深为茅台博大精深的东方酒文化魅力所吸引。这一系列活动,是茅台积极尝试与世界各地消费者建立深厚情感链接的生动实践,与当年周总理的“两台”式文化外交异曲同工。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日内瓦晚宴上,调酒师与宾客分享茅台的多元魅力

说起茅台酒与瑞士的渊源,可追溯到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在会议结束时感慨,这次参会成功,“两台”功不可没。这“两台”正是茅台与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茅台首次在瑞士展示“外交魅力”时,产量仅有136吨。如今茅台早已贵为世界烈酒第一品牌,在全球烈酒单一品牌中,无人可望其项背。

离开瑞士时,茅台团队带走的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种文明对话的方法论。在这个全球化面临退潮的时代,山地文明的相遇揭示出特殊的启示:越是地理阻隔,越需要文化联通;越是资源有限,越需要绿色创新。

未来展望:当酱香遇见阿尔卑斯

站在阿尔卑斯山顶,远眺赤水河畔,茅台与瑞士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正如日内瓦湖与赤水河的波光交相辉映,当“顺天敬人”的东方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西方理念在山地文明中相遇,它们共同书写的,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文明冲突的“山地解决方案”——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山一样大的责任”的全球共鸣。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茅台瑞士行侧记

IMG_256

赤水河两岸的绿意链接起沿岸的大小酒企,也链接起整个产业上下游数十万从业者的生活

对茅台而言,瑞士之行的价值在于确认了“品牌全球化”的路径——以ESG为纽带,在保护中发展,在对话中认同。当赤水河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登上瑞士科学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当拉沃的有机种植经验融入茅台供应链,两种山地文明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品牌出海”的内涵:它不再是商业扩张,而是以敬畏自然为起点,以共享价值为归宿的文明之旅。

(凤凰网酒业频道 高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