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关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累计粮食进口量为2270万吨,同比减少40.8%。小麦、玉米、大豆、大麦等粮食品种进口量回落。在全球贸易因美国加征“对等”关税被蒙上阴影后,粮食产品进口减少有助于改善国内市场预期,增强贸易加工企业市场信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自给能力。在提升粮食自给率的众多举措中,一场“产业研”合力振兴“小众”农产品大麦的国产替代行动已悄然展开。
近日,以“科技创新驱动 全链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25国产麦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举办。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科长、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等专家学者,与扬州大学科技处处长刘芳、江苏省啤酒大麦行业协会秘书长、扬州大学农学院许如根教授等高校代表,以及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华润集团科创部总经理陈雷等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产啤麦产业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啤酒大麦高度依赖进口。元月女士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每年消耗上百万吨大麦,其中90%以上依赖进口。这种现状不仅导致啤酒企业成本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更制约了产业自主发展。郭刚刚进一步分析,我国大麦进口来源相对集中,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迅速成为大麦原料主要进口国,反映出国内对澳麦的高度依存度。此外,国内大麦产业存在企业优势不足、种植端技术落地难、仓储加工环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国产大麦在品质和稳定性上与进口大麦存在差距,振兴国麦面临重重困难。
在论坛上,侯孝海表达了华润啤酒愿与多方合力振兴国产大麦的强烈愿望。他提出,国麦振兴是华润啤酒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关乎供应链变革,更是文化回归与信心重建。华润啤酒将从源头育种、标准化种植、质量分级等环节入手,探索“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协同模式。刘芳女士表示,扬州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农学学科优势突出,将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助力国麦振兴。对此,元月女士建议,啤酒产业与啤麦产业应从供需关系迈向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品种定制开发、智慧农业示范等五大方向实现协同发展。
事实上,华润啤酒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介绍,历经三年努力,双方将育种、农业、酿造等环节串联,成功推出首款全国产高品质啤酒“垦十四”。该产品以国产大麦“垦十四”命名,大麦、啤酒花等原料均为国产。在风味挖掘和工艺创新上,团队通过一年多试验,将国产大麦的特点转化为产品优势,推出金色拉格和琥珀拉格两款特色产品。目前,华润啤酒已在苏北、内蒙、西北等地与呼伦贝尔农垦、江苏农垦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种植基地,累计试种国产大麦面积达2万余亩,探索出可复制的产业协同模式。
“麦子从来不是终点,它是开始。”侯孝海在论坛上强调,华润啤酒将践行长期主义,持续加大在种业研发、基地建设、农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未来,企业不仅要推动国产大麦从原料向品质符号转变,更要以麦为媒,连接产业生态,激活市场前景,探索消费文化。随着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发力,国麦振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第一款全国产高品质啤酒“垦十四”的成功上市,正是产业迈向自主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也为中国啤酒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信心。
(凤凰网酒业频道 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