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经销商,才能与茅台长期合作。”
“所有的白酒消费要转换到情谊逻辑上,践行‘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
4月26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履新一年之际于“李寨村会议”上传递出全新、重磅且明确变革信号,并直指新型厂商关系和新消费逻辑。
为什么这次“李寨村会议”如此重要?
第一,从会议时间来看不同寻常,4月26日恰好是张德芹正式掌舵茅台一年的日子,也是其2025年的首次大规模调研。
第二,从会议选址来看耐人寻味,李寨村位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小地方,曾经还是“国家级贫困村”。
第三,从会议规格来看不同一般,除了张德芹外,还有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高山,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卓玛才让,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段建桦,茅台集团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刚,茅台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旭以及集团中层骨干、经销商代表等近50人参加。
更重要的是,茅台在“李寨村会议”上,从价值观层面明确了合作伙伴的标准——从利益联盟上升到责任同盟;从战略前瞻层面明晰了新消费本质——将从商务逻辑转换到情谊逻辑。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茅台对新型厂商关系的重塑和消费趋势的洞察;更是对“商业向善”这个时代命题以及“达则兼济天下”传统普世价值观的深入实践。
从利益联盟转向“责任同盟”的标志性事件,“李寨村会议”向经销商传递的三重信号
履新一年后的首站,张德芹为何到了李寨村?还将豫、鲁、陕、晋、冀、鄂、皖七省区经销商都召集到这里来开会和学习。
其实,这与李寨村的一个人有关。
李士强,他是李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与茅台合作了35年的经销商。2013年起,李士强创办的亿星集团响应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号召,对李寨村结对帮扶,开始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截至2024年底,亿星集团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亿元,让李寨村从国家级贫困村成为人均收入达到2.9万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了商业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李士强表示,亿星集团之所以坚定不移围绕民生谋发展,持之以恒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正是受益于与茅台30多年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合作历程,也是践行茅台“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显然,亿星集团就是茅台眼中最理想的经销商——既要抓商业,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让七省区经销商代表来李寨村“学习”的样板。由此,“李寨村会议”所传递的第一个信号已然明确:茅台需要的是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经销合作伙伴。正如张德芹所强调的,经销商需与茅台形成“命运共同体”,必须顺应国家大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富民增收,践行共同富裕理念,才能与茅台长期合作。
从长远来看,茅台“需要什么”已有答案,那“不需要什么”也已明确。“李寨村会议”所传递的第二个明确信号:要扶持那些能承担社会责任的经销商;同时,要淘汰那些仅依赖渠道红利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坐商”。据悉,茅台将通过联谊会平台让有担当、能落实的经销商获得更多资源,通过考核淘汰那些“躺平者”,从而形成正向的激励。
在“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背后还有第三个重要信号:茅台正在通过“李寨村会议”推动厂商关系的革新,即:从过去的生意关系、利益联盟转向价值观契合的“责任同盟”。
笔者认为,“李寨村会议”是茅台战略变革的发声场,并用样板定调了方向和路径,这将成为茅台构建新型厂商关系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李寨村会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从明面来看,“李寨村会议”是茅台对经销商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重塑,即:从追逐商业利益上升到创造社会价值的层面。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关键节点,茅台为何要去引导经销商深入践行商业向善?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和“外”两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的逻辑。
向内看,这是茅台品牌价值观的驱动。
去年10月11日,张德芹在甲辰年(2024)茅台酒节上就围绕“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分享了四点:“一是以‘顺天’立本,筑牢茅台长远发展的基石;二是以‘敬人’立企,让茅台成为消费者喜欢的企业;三是以‘明理’立身,打造自信自立的员工队伍;四是以‘厚德’立业,践行商业向善的茅台担当。”
近年来,茅台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商业向善”,并聚焦“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公益主IP,围绕“天、地、人、文”,着力打造了“生态环保、民生教育、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四大板块的公益矩阵。其中,在生态环保方面,茅台从2014年开始就每年捐赠5000万元,作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累计捐资超4亿元支持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环保项目;在民生教育方面,茅台自2012年起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持续开展“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13年累计捐款超13亿元,共资助25万余名学子,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700多个县(市、区),帮助莘莘学子追逐梦想。
所以,在“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价值观的指引下,茅台推动从厂家到商家去践行商业向善就顺理成章。
向外看,这是为消费转型提前铺路。
众所周知,白酒行业正面临经济动能换挡、消费群体迭代、新消费文化冲击等诸多现实问题。当传统的商务消费正在收缩,而以家庭聚会、朋友聚饮等“情谊场景”正在成为主导时,品牌单纯依靠品质、渠道等传统方式已经很难俘获消费者。所以,茅台去年在战略上就提出了“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白酒消费未来的演变方向一定是让消费者感受一份尊重和情谊。”张德芹认为,茅台未来的市场拓展,在巩固传统核心客群的同时,要主动适应消费逻辑的转变,探索以情感联结为纽带的新路径,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引领发展。
那么,在新消费环境下,如何让一个品牌成为公众认同和消费者尊重的品牌?
当快“倒闭”的鸿星尔克在河南水灾期间捐赠5000万元后,其直播间被“野性消费”;当白象食品为大量的残疾人员工提供平等薪酬被网友追捧;当户外界先锋巴塔哥尼亚(Patagonia)每年将其利润的10%或销售额的1%捐赠给全球3300多个环保慈善组织……这些案例都在说明:在新消费语境下,品牌竞争将从“谁更会卖产品”转向“谁更善于推动社会进步”,这要求企业从成功的商业品牌进阶到优秀的“责任品牌”。
因此,无论是酿酒(厂家)还是卖酒(商家)都需要深度参与到“责任品牌”的建设之中,才能让客户、消费者和社会看到茅台不光会做生意,还知感恩、懂奉献,从而在价值观的共鸣中完成情感链接。
后记
张德芹重回茅台这一年在思考什么?我们透过这次“标志性”会议能够窥见一二。
当白酒行业深陷内卷与消费断层困境时,茅台以“李寨村会议”为支点,撬动起“责任品牌”的时代命题。这不仅是对“商业向善”的躬身实践,更是对“企业即社会器官”本质的回归——从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传统逻辑,转向创造社会价值的共生哲学。
透过李寨村这个中国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茅台正将“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企业哲学具象化为可复制的商业伦理:经销商体系从“利益分润者”转型为“价值共创者”,消费场景从“权力叙事”蜕变为“情感联结”。这种将企业发展深度嵌入国家共同富裕战略的格局,既彰显了白酒龙头企业的时代觉醒,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进化提供了茅台范式——真正的基业长青,必始于商业向善的文明觉醒。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