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将发!白酒从“混沌江湖”到“国际语言”
酒业
酒业 > 酒业风云 > 正文

新国标将发!白酒从“混沌江湖”到“国际语言”

中国白酒,这场由谷物、酒曲与微生物共绎的古老仪式,正在被赋予新的注脚。

2月21日,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标准化语言”再次明确白酒的术语定义,拆解白酒的工艺密码。

图片

|《白酒质量通则》旨在从我国白酒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提出白酒品质表达新形式,建立我国白酒统一形象,推动和加快白酒的国际化进程。图源/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

《通则》明确定义了“白酒”是什么,统一感官与理化指标,重构工艺规范。这不仅是行业标准的升级,更是一场从“混沌江湖”到“国际语言”的变革。

当中国白酒的香气飘向世界时,它需要一张能被全球读懂的名片。

用科学语言“翻译"中国白酒

回看《通则》成型的三年,其实是中国白酒“需求侧”剧烈变化的三年。

2022年,《通则》就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制定计划,2023年初正式征集了50余家单位参加起草工作,包括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检测机构等,其中生产企业覆盖12大香型。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三年,消费环境在改变,消费需求在改变,消费认知也在改变。这背后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想喝明白酒的人越来越多,想把产品科学讲明白的企业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扩大国际市场白酒消费也是这几年的主题,而中国白酒尚未建立统一的形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白酒的认识仍然不清,造成白酒国际化进程缓慢。

所以《通则》编制说明中写道:“此次修订首次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白酒品质表达标准化语言,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识别中国白酒的特性,丰富和完善标准技术内容,创新产品标准的表达形式,推动白酒产业的标准化、国家化、规范化发展。”

简言之,《通则》将用科学而简明的语言,来“翻译”中国白酒。

图片

|粮谷,制作白酒的原料。通常指谷物和豆类的原粮和成品粮,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白酒工业术语》中,规定白酒必须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使用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等工艺制成。

《通则》则确定白酒为以谷物为制酒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

其中糖化发酵剂的范围,明确为“酒曲”

“酒曲”是指以小麦、大麦、大米等其中一种或多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豌豆等其他辅料,在一定温度、湿度环境下,经培养富集多种微生物而成的,用于酿酒糖化和发酵的制剂。

此外,发酵容器、蒸馏容器、贮存容器等术语,都有了清晰定义。“酒曲”是指以小麦、大麦、大米等其中一种或多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豌豆等其他辅料,在一定温度、湿度环境下,经培养富集多种微生物而成的,用于酿酒糖化和发酵的制剂。

此外,发酵容器、蒸馏容器、贮存容器等术语,都有了清晰定义。

图片

图源/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在工艺规范层面,《通则》明确了从水源到勾调的全链路工艺环节,针对生态环境、原料、原料处理、酒曲、发酵、蒸馏、贮存、勾调等工艺环节提出相应控制要求。

这也对诸多企业提出挑战,把劣质产能排除在市场之外。

此次新标准颁布后,变化最大的一点便是不再区分高度酒与低度酒理化指标,按照自生产日期一年前后分别提出不同的理化指标要求。

图片

|新版《白酒质量要求》系列标准中,不再区分高度酒与低度酒理化指标,按照自生产日期一年前后分别提出不同的理化指标要求。图源/泸州老窖

对此,全国白酒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宋全厚向好酒地理局(微信号:haojiudili)解释道:“实际上,不管高度低度都是相对的,对于不同香型而言,不同度数的表现不一样,因此高度低度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不太容易统一。”

他还表示,标准修订完出台之后,会有一个宣贯的过程,从政府、行业、机构、企业到市场层面,这也是一个科普的过程,不止是针对消费者,而是涉及到所有标准适用方。

也就是说,要用更简明的标准,更具象的语言,将塑造更清晰的中国白酒典型特征。

白酒国际化再迈一步

相较于过去的白酒国家标准,《通则》倾向于“以宏观的表达方式”,来提炼中国白酒共性特征,展现整体形象,表达通俗易懂,以国际专家/消费者的视角考虑内容,更贴近消费端,充分发挥国家标准技术引领作用。

编制说明还提到,为体现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应建立围绕面向消费端的产品标准表达体系,并开展系列基础工作,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外烈性酒相关标准和法规中工艺的表达形式。

也就是说,分类、分级、指标体系不易过复杂。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宋全厚表示,在促进贸易公平性、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产品安全等层面上,中国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与国际趋同的。

一直以来,中国白酒都在积极推动“标准互认”

在国际烈酒市场上,中国白酒占比不到1%,认知壁垒是主因。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曾提出:“消费者看不懂白酒的‘大铺’‘老窖’,就像中国人分不清单一麦芽和调和威士忌。”

而新国标提供的“国际语言",正在打开破局窗口。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通则》附录中引入的“白酒风味轮”,以粮香、曲香、果香等12类香气描述,取代了“窖香幽雅”“陈味突出”等词汇。如果一款酱酒若标注“焦香、烘焙香”,消费者可直观对应到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吡嗪类物质,实现“知其味更知其源”。

作为国际普遍认可的科学有效的感官评价体系,风味轮通常以 2~3 层车轮形式直观表达产品风味的特性与共性,从内而外对风味进行逐层分类细化,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食品的感官特性。

正如威士忌标注泥煤味、干邑强调花果香,风味轮是国际烈酒的通行语言。

目前在很多酒类领域,如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白兰地等很早就建立了各自的风味轮。

图片

|对于白酒而言,风味轮并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张参照表,作用是帮助你分辨酒的复杂香气。图源/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白酒的消费者将更懂中国白酒,另一方面中国白酒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中国消费者。

当酒厂开始用“油脂香”“蜜香”代替“千年传承”,当消费者举起酒杯时能脱口而出“这是乙酸乙酯的芬芳”,中国白酒这部酿造史诗,才真正找到了通向世界的语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