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酒便利公告称,拟以307.06万元将驻马店酒便利的40%股权转让给李旭,拟以92.12万元将驻马店酒便利的12%股权转让给李晶旭。完成转让后,酒便利不再持有驻马店酒便利任何股份。
遥想当年登陆新三板,酒便利好不风光,谁也没想到如今陷入卖公司回血的地步。
行业人士对于酒便利的现状非常痛惜,其是最早开启酒业即时零售的企业之一,大有成为百亿酒商的可能。
酒便利不是最后一个凋落的大商,也不是最大的那个。中国酒业的发展历经千年,在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时,总有跟不上步伐的企业消失于历史长河。有的想躺在名酒的舒适圈里,结果被名酒“削藩”,丧失企业护城河;有的盲目多元化并购,结果耗尽资金,经营困难;有的公司内斗严重,最终错失发展的最好机遇......
笔者特此整合多个典型案例,探索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商大败局。
吃时代红利,成为风口上的猪
1988年7月,国家放开白酒价格,从此酒业从产能为王进入渠道为王的时代,原来的国营糖酒公司逐渐消亡,新的王者如雨后春笋般闪亮登场。
那些年,名酒为了走向世界推出了出口装,其与内销品存在价差,很多酒商都利用价差套利。
身处中国改革前沿的梁国兴,看准机遇,1997年在香港成立银基集团。
依托港商的身份,银基集团成立当年便拿到五粮液酒系列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经销权,开启了品牌建立、渠道开发之路;三年后,银基集团又夺得整个五粮液酒系列10年总经销权,成为五粮液系列国际市场的总经销商。
五粮液代理权在手,天下我有。梁国兴的高光时刻很快到来,于2009年4月银基集团正式在港股上市,集资总额达10.35亿元。
成为香港主板上第一家酒类流通企业。随后,银基集团相继与各大名酒达成合作:2010年牵手泸州老窖,2011年携手汾酒,2013年子公司创银发展获得茅台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保加利亚的经销权。
左手是名酒资源,右手是资本市场,梁国兴身价很快飙升至32亿。银基集团也将小经销商合作的标准提到500万元。据传梁国兴拥有私人飞机,他和高管经常乘坐私人飞机前往酒企和产区,成为同行羡慕的对象。
在梁国兴成立银基集团的两年后,刘晓伟终于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他几经辗转,最终创立歌德拍卖。
2010年,歌德拍卖成功将一瓶1959年产的茅台酒拍出高达103万元的天价。这让刘晓伟捕捉到老酒拍卖的发展潜力,两年后成立了歌德盈香,正式进军酒业。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2021年,中国老酒市场规模扩大了10倍左右,老酒消费人数也从2013年的不足300万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068万,年复合增速达到30.9%。
歌德盈香乘着老酒的东风快速崛起:成为茅台的重要经销商,据称目前拥有茅台酒超过100吨的年度配额;成功实现全国化渠道建设,据歌德老酒行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20多个重点省市建立了50多家门店。
与银基集团、歌德盈香不同,2010年成立的酒便利自带互联网范。
成立之初,酒便利提出“20分钟喝上放心酒”的承诺,与当时热门的O2O不谋而合,从而走出规模壮大与资本融资的双重发展曲线。
到2014年12月,酒便利全国门店数量达100家,会员人数达20万,年销售额2亿元。
2015年5月,酒便利获得光大证券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来年1月,获得联想控股数亿元的B轮投资。
在资本的推动下,2016年8月酒便利成功敲响新三板的IPO大钟。当时酒便利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1-7月,公司营收3.01亿元。
此后几年间,酒便利不仅获得河南国控互联网产业创投基金、仁怀酱酒集团、新盛林、北京正一堂数亿元注资,还将线下门店延伸到北京、上海、西安等重要酒业消费市场。
可以说,2010年-2020年是酒便利跑马圈地、资本扩张的十年。
回看银基集团、歌德盈香、酒便利的崛起都吃到时代红利。
银基集团在酒业蛮荒时代,以港商的身份拿到名酒代理权,后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实现发展壮大;歌德盈香以被酒商忽视的老酒拍卖破局,后进行多元化并购;酒便利是抓住O2O这个风口,依托资本的力量快速狂奔。
但是,任何时代红利都有退去的那一天,当风口散去时,企业是变成从天上掉下来的猪,还是成为在空中翱翔的雄鹰?这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
缩量时代的残酷竞争,谱写大商衰败的悲歌
过去成功的经验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这句话用在银基集团身上十分合适。
自从登陆资本市场后,银基集团一直把名酒资源当作核心竞争力,一直没能培养出能打硬仗的营销团队,缺乏渠道建设和市场精耕细作的能力。
当2012年酒业进入调整期,酒企高举“削藩”的改革大旗时,银基集团过去牢不可破的护城河塌了。
2013年财报显示,银基集团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实现营收3.90亿港元,亏损11.33亿港元。
2016年,力求自救的银基集团学习马云互联网+的精神,推出酒水综合交易服务平台——品汇壹号,覆盖B2B平台“品汇酒栈”及B2C平台“品汇超市”。
梁国兴希望品汇壹号一战成名,“致力把品汇壹号B2B平台打造成中国酒水产品最大的B2B平台。”
他高调邀请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汾酒、剑南春等大批名酒企业领导站台,连续在全国多地召开“品汇壹号·云合伙大会”。
然而,梁国兴没有马化腾、李彦宏、张一鸣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也没有马云与阿里十八罗汉的艰苦创业经历,而是靠港商的身份拿到名酒资源后用“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发展壮大。
过于顺风顺水的梁国兴难以体会互联网创业的快速变化与竞争惨烈,在做战略决策时难以踩中互联网行业的命门。
从2018年到2021年,转型失败的银基集团累计亏损约4.75亿元。2023年12月4日,作为中国“酒类流通第一股”,银基集团以退市奏响港股的最后鸣钟。
与银基集团不同,歌德盈香的凋零是受宏观环境和多元化并购导致。
近几年,受大环境影响老酒市场规模逐年下滑。2024年老酒市场下滑30%以上,很多老酒从保值、增值变成贬值。
老酒市场下滑,销售压力明显增加,公司回款越来越难,缺乏充足的现金流,如果公司采用货物抵押贷款等方式,一旦不能按时还款,债主告上法庭、仓库被封、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南京大学MBA、南京庄鼎老酒收藏馆总经理李凯表示,相比普通老酒经销商,歌德盈香作为老酒大商,库存大、人员多、检测严格,属重资产运营,这在顺周期可以,但市场进入逆周期后,如果使用了金融杠杆外加市场变化,资金链遭受风险冲击可能性很大。
雪上加霜的是多元化并购加剧了歌德盈香的困局。2015年与2018年,歌德盈香总共斥资数亿元分别收购葡萄酒电商平台也买酒与酒老板。2022年,通过子公司宁波歌德盈香以3696万元投资全兴酒业,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布局,大有成为中国版帝亚吉欧的趋势。
但是,歌德盈香有帝亚吉欧的心,却没有帝亚吉欧的命,大多数并购并没换来良好的收益。
以也买酒为例,2012年其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左右,会员数量突破500万,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葡萄酒电商平台。
然而,在歌德盈香收购后的第二年,也买酒就开始大规模裁员。
这其中的关键原因,一是,2015年后京东和天猫加大了葡萄酒业务,挤占了也买酒的生存空间;二是,2016年后国内葡萄酒销量逐年下滑,影响了也买酒的发展。
如今也买酒官网已经打不开,只有微信小程序与公众号还在运营,而在小程序上的商品只有百款左右,排在靠前的是白酒,早已没有中国第一葡萄酒电商的气魄。
歌德盈香的盲目扩张耗尽了企业过冬的资金。
2024年10月21日,歌德盈香的员工在抖音“歌德名酒专营店授权号”上,直播讨薪引发全网热议。背景板上“歌德发工资!歌德欠薪!”白纸黑字醒目地揭示“没有大而不倒的大商,只有永垂不朽的酒业”。
与前两者不同,酒便利的凋零更多是公司内耗与被母公司拖累。
2021年,联想控股把酒便利29.8%的股份转让给河南侨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河南侨华”)后,酒便利就负面不断。
来年,酒便利创始人王雪与创始团队成员纷纷退出。此后两年,酒便利董事长从刘鹏换成蔡立斌,公司管理混乱,战略方向迷失,决策分歧严重。
对酒便利打击最大的是母公司河南侨华与实控人余增云。2023年1月19日,河南侨华将酒便利约3980万股全部质押给银行;2023年7月,杭州跃梦将750.86万股质押给浙江华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次质押尚未办理解除质押登记手续。
“大股东、二股东的股权均被质押、冻结,这也意味着酒便利实控人有再次发生变更的风险。”有河南酒类连锁人士指出,这种变化对酒便利并不友好。
2024年,余增云从9月“失联”,到11月被立案调查、上网追逃,再到如今被传“已出境”,每一条消息都让酒便利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遥想当年,宋河酒业被辅仁药业拖累,造成破产。如今酒便利没有宋河酒业十七大名酒的品牌影响力,被股东拖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有接近酒便利的业内人士爆料,酒便利账上有超1.8亿信贷,正在寻求新一轮信贷授信“输血”。
从银基集团、歌德盈香、酒便利衰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它们犯了几个致命伤:
其一是盲目多元化。无论是酒业互联网+,还是向上游投资酒企,抑或是跨酒种的多元化运营,企业渴望走出帝亚吉欧的发展曲线。但帝亚吉欧能够发展壮大,是能够根据每个品牌特性进行独立运营。而众多大商并没有这方面优势。
其二是误把名酒代理权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今名酒通过厂商“1+1”、渠道下沉、直播带货等形式,正逐渐弱化大商的作用。酒商如果还只是“只会赚差价”的中间商,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其三是管理层内耗与母公司拖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放眼整个酒业,即使是老名酒也曾因为母公司拖累,业绩腰斩。实力更弱的酒商在组建核心团队与融资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中国酒业千年发展史,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酒商?
大商扮演的角色会改变,但并不会消亡。
2020年,中国酒业协会在“1510培育计划”提出,未来要培育千亿级酒类流通企业1家,百亿级酒类流通企业5家,50亿级酒类流通企业10家。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方人喜欢凌烈的口感,南方人偏好柔和的风味,各个地方的消费习惯不同,市场打法各异。各大酒企虽然通过渠道下沉可以获得部分消费者喜爱,但是对于各地市场的洞察永远比不过当地酒商,对于市场的深耕依然需要大商的助力。
在五粮液“第二十八届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会”上,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指出,2025年公司要加大力度抓好渠道优化布局,做好优商、补商、扶商、强商工作。
作为流通领域里的“茅五汾”,大商的经营状况不仅决定自身生死,还代表中国白酒服务消费者的最高水准。
站在酒企的角度,它们不希望大商只是简单扮演商品流通的中转站,而是市场培育的合作伙伴。
比如广东粤强强化对上游酒企的赋能。近年来,其一方面通过“构建供应链体系”,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100多个名酒厂家在供应链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控股、参股、内部创业等合伙方式,在四川、湖北、江苏、深圳等地建立了10余家合伙分公司,发展终端渠道近万家,后续还将在其他地区成立合伙公司。
如今,广东粤强在全国拥有800多个二级经销商,掌控着超过15000家终端客户,与多家全国知名连锁卖场均有合作,成为一家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全国的酒水大商。
站在行业角度,中国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酒业需要酒商站在时代前沿,运用新技术引领行业奋勇争先。
比如酒仙集团从拉飞哥直播带货开始,批量孵化出亮哥、酒仙大良、酒仙格格等带货博主,直播团队增长到100多人,打造了20000平米的直播基地。2023年,酒仙集团直播带货营收超过30亿元。2024年一季度,直播带货成为酒仙集团业绩大涨50%的最大功臣之一。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与未来,中国酒业并不是不要大商,而是淘汰跟不上时代的旧商,急需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商。
“酒商作为产业链环节中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流通环节在酒业价值链供应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酒商应主动适应转变,顺应消费升级,创新服务模式,来完成升级发展。
每个酒商都要铭记:大商并不是因为“大”被称赞,而是因为“强”才实现快速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