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葡萄酒大师Debra Meiburg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葡萄酒商应高度重视市场变化,因为随着消费选择的日益多样化,葡萄酒已不再是年轻一代的首选饮品。
事实上,随着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葡萄酒行业正面临着年轻化的新挑战,特别是在中国,这一现象尤为显著。相较于土生土长并拥有深厚文化的白酒,葡萄酒既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也缺少深厚的本土饮用文化,因此,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似乎并没有那么强。
“从市场表现来看,传统葡萄酒市场,如欧美的确如此。”葡萄酒大师朱利安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如果聚焦到中国市场的话,葡萄酒从来都不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华夏酒报》记者在随机采访一些大学生后发现,葡萄酒对他们而言,确实略显陌生,对于是否饮用过的回答,基本都是“很少”“几乎不”以及“不怎么了解”。而这一观察与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早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结果不谋而合。
今年6月,第三届中国葡萄酒技术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火兴三公布了对60余所高校811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58.6%)对葡萄酒知之甚少,只有3%的学生经常饮用;大多数学生(70%以上)很少或偶尔喝葡萄酒,有1/4的学生表示从未品尝过葡萄酒。
关于品牌知晓度,国产葡萄酒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进口葡萄酒。在国产葡萄酒品牌中,张裕、长城、茅台和王朝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品牌的了解有限甚至完全不了解,只有极少数受访学生表示,对某些品牌非常熟悉。在偏好产区方面,法国和意大利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仅有约11%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作为其偏好的葡萄酒产地。
关于购买渠道,53.8%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型商超购买葡萄酒,48%的人选择在专业酒展上选购,44%的人偏好直接从酒庄采购,30%的人会通过平台电商购买,而选择从经销商处购买的比例仅为25%。
关于了解葡萄酒的方式,大学生主要依赖媒体广告、宴请场合以及品鉴会获取信息。调研显示,他们特别喜欢通过电视广告和观看短视频来深入了解各个品牌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研涵盖了综合类、专业类和师范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中,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占比达到了62%。并且,与常见的以一线城市为主的调查不同,本次调研的重点放在了二三线城市及其他地区,这些区域的大学生占比高达83%。这样的样本结构不仅更贴近中国广大地区的实际消费情况,也为理解葡萄酒在非一线城市年轻人群体中的接受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调查还显示,这些年轻人对葡萄酒没那么“感冒”的原因依次是口味酸涩不喜欢(18.9%)、完全不懂葡萄酒(14.8%)、无用餐搭配场景(12.9%)、价格贵(12.3%)、周围人都不喝(9%)、身体原因如酒精过敏(7%)、其他(6.9%)、购买不方便(6%)、饮用不方便(5%)、太过高冷,不太合群(3.4%)和不愉快的购买经历(2.7%)。
此外,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有限,大部分用于饮食支出,这使得高档葡萄酒显得遥不可及。
相比之下,啤酒成为大学生中最受欢迎的酒精饮品选择。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价格更加亲民,还因为啤酒的消费场景更为灵活多样,不需要特别的品鉴知识或复杂的饮用礼仪。
“葡萄酒在年轻人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啤酒、果酒和鸡尾酒。”有经销商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在年轻人看来,葡萄酒的消费场景过于正式,且饮用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礼仪,这与他们追求的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大相符。并且,高品质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超出了许多“精打细算”的年轻人的预算范围,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葡萄酒在这一群体中的流行。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一些经销商和业内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著名酒评人小皮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年轻一代并非不喜欢葡萄酒,而是倾向于避开那些传统名牌或经典产区的产品,转而寻求更具个性、独特性和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这意味着,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葡萄酒品牌需要调整策略,简化饮酒体验,提供更符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产品,并通过创新营销手段来建立品牌亲和力。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葡萄酒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反而啤酒和果酒品牌更加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通过各种线上活动和潮流营销,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