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事局 | 钱文忠、于赓哲:万里丝绸路千年西凤香
酒业
酒业 > 酒闻趣事 > 正文

中华酒事局 | 钱文忠、于赓哲:万里丝绸路千年西凤香

追逐财富的商贾,探索大道的僧侣,寻找浪漫的诗人,雄心万丈的使节,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将如此众多的梦想连接在一起的,恐怕唯有丝绸之路。由柔软丝绸组成的纽带,既能承起伟人的功业,也能系住小民的安康,而千年丝路的壮阔舞台,更将无数传奇、故事书写入其中。

是经典更是新声,由西凤酒独家冠名,凤凰网倾力打造的《中华酒事局》第四季最新一期节目中,主持人蔡紫就将和文化学者钱文忠、于赓哲一起,与您分享关于传奇丝路的故事。

“张骞凿空”?还是秦商出塞?

公元前138年,张骞开启了自己的出塞之旅,而 “张骞凿空”的伟大壮举,也是许多人头脑中关于丝路起源最早的记忆。但在钱文忠教授看来,历史上丝路开拓的时间恐怕要早的多。

二十世纪中期,前苏联阿尔泰山冻土层一处巴泽雷克文化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就出现了来自中国的丝绸、铜镜、漆器等随葬品。而这些墓葬所处的年代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远早于张骞出塞的时间。其所发掘随葬品的形制样式,更证明他们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从西伯利亚永冻土层中巴泽雷克墓葬,到遥远中国南方的随葬品,这中间必然存在的节点,就只能是关中秦商。

关中地区“隙陇蜀之货物“而“东通三晋”,处于草原牧业,山地林业和精耕农业三种经济区域的交汇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聪明的秦商在数千年前就领悟到区域经济结构产品单一性带来的贸易机遇。

先秦时期,以乌氏倮为代表的秦商“封君筑台,礼抗千乘”,以经济实力为依托获得了堪比诸侯的政治影响力。而他们大量财富的来源,就来自于沿河西走廊,向印度、中亚、西亚乃至罗马的跨国界、跨洲际贸易链条。

这些来自关中的秦商不仅是当时最早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商人,更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开拓先驱。

从“传丝公主”到“中国雪”

繁荣的贸易,不可避免会带来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令于赓哲教授感怀深刻的“传丝公主”传说,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些不同版本的“传丝公主”中,都不约而同的描绘了当时丝路沿路诸国对中国丝绸的疯狂痴迷。

而所有故事中共同的主角,就是那位来自中国的和亲公主,正是她将神秘的养蚕技术,传播到了丝路沿路各国,成为当地人们口口相传的养蚕始祖。

技术交流当然不会只是单向发生,大唐使臣王玄策有一人灭一国的传奇,但令他名垂青史的事迹,却不仅是他扬威异域的勇气,更有其借助丝路促进技术传播的功业。和传丝公主故事中“长在树上的羊毛”被传播到西域的过程相反。当中国人了解到石蜜是甘蔗所炼制的蔗糖之后,大唐皇帝的使节王玄策就担负起了为皇帝陛下,为中国人的味蕾开启了别样滋味的使命。最终王玄策不辱使命,从丝路上的摩揭陀王国,为中国引入了当时较为领先的印度熬制蔗糖技术。

但这个故事更为有趣的后续是,几百年后,经中国人不断改进的制糖工艺,已经可以生产远超当年印度褐糖的白砂糖技术。而这种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又通过丝路重新被传播回印度地区,从此为南亚次大陆人民留下了一个关于糖的专有名词——Cina,即中国雪。

其实又何止是蚕丝与白糖,源自西域的葡萄和葡萄酒工艺,沿着丝路传回大唐,就成为了 “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醒盎”由一色变八色的超级技术迭代;一碗地道的陕西风味油泼辣子面,就会唤醒我们对于小麦、胡椒、大蒜这些丝路来客,如何被组合成本地风味的古老记忆;而原产于非洲的高粱、原生于阿拉伯的蒸馏技术,在沿着丝绸之路相遇汇聚在中国酒工艺源头凤翔之后,更是碰撞出中国白酒,这个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独特品类。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面对文化、技术的碰撞交流,似乎中国人总有一种把沿着丝路源源不断传播过来的文化、物产、技术变得更新更好,发扬光大的本事。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气质,也是丝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特殊影响。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一种现实激励,它是我们面对优秀文化时,采用不吝拿来的实用主义自信源头。也是我们引入先进技术时,保有钻研迭代,持续创新态度的精神支点。就如同公元前119年,张骞携酒出塞,而2000多年后,西凤酒又推出凤香型60度吐鲁瓶系列热销于世一样。这是中国人对千年不绝丝路精神的浪漫Call Back,更是向根植于我们文化母体中的丝路情怀永远的致敬。

丝路悠远,酒味悠长,《中华酒事局》关于中国酒和中国历史的旅行还将继续,锁定凤凰,关注《中华酒事局》,新的旅途我们不妨下期再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