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0年,汉中郎将唐蒙从长安出发,一路南下前往越国,第一次品尝了“蒟酱”,顿觉甘冽醇香,神清气爽。
回去后,他念念不忘,找到长安的蜀商,一打听才知道,蒟酱是蜀地商人从鰼部贩运去南越的。五年后,唐蒙取道夜郎,来到鰼部,带上蒟酱回到长安,献给汉武帝。
如唐蒙所说,蒟酱是为上佳饮品,汉武帝兴高采烈,大声说道:“甘美之!甘美之!”从此,鰼部蒟酱被钦定为入朝贡品。清代诗人陈熙晋写道:“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鰼部来。”
“汉家枸酱”,两晋前作“蒟酱”,产于古鰼部。中国历史上的鰼部,是一块承袭中华文明的土地。考古发现的石斧、石坠网,是7000年前的人类生活遗物,其境内有一条河流,生长着一种会飞的鱼。
《山海经》记载,此鱼形状近似于喜鹊,左右各有五个翅膀,鱼鳞金黄,长在羽毛尖端,能入水遨游,能展翅高飞。鱼翔浅底,可以看到鱼鳞闪闪发光,水面浮光跃金,雀跃而起,喳喳之声如喜鹊尖叫,低空飞翔,金光乍现。入云天、涉深水,动作十分神速,迅雷不及掩耳。
先民视此鱼为吉祥物,借鱼的习性,创生“鰼”字,赋予“一双白羽”,鰼鱼由此而名。商周时期,当地民族部落迅速崛起,他们认鰼鱼为图腾,命名“鰼部”,于是,这条河流得名“鳛部水”。
秦汉时期,“鳛部水”又称“鳛水”,后汉至两晋,更名“大涉水”“安乐水”。因“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唐天宝十年更为“赤虺河”,1382年,洪武皇帝在今四川叙永设置赤水卫,始称赤水河。
鰼部盛产蒟酱,远早于西汉。后来,经过史学家考证,有了“酿酒三千年,僰人开先河”一说,所以,公元前135年,唐蒙途径鰼部,再次尝到梦寐以求五年的蒟酱,带回长安献给了汉武帝,为古鰼部通商中原各地、交流文化,埋下赤水河疏浚通航的伏笔。
世居长安的王公贵族,以能饮到鰼部蒟酱为荣,因此,激起当朝士族不断探究。《汉书》记载:蒟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珠;《辞海》中解释,同枸,木名,即为枳椇,亦称“拐枣”,属李科植物……关于蒟酱,定义繁多,历来争论不休,各种概念纷纷扬扬。
后来,著名史学家、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在《华阳国志》的注解中认定:蒟酱是由拐枣所制之酱。蒟酱的酿制,有记录为:“取拐枣捏碎,布滤去籽,纳入瓮中,布蒙其口,加厚泥密封之,如黄酒贮藏法贮藏之,久则所含水分透泥溢去,而外物不犯其质,渐浓稠成甘美之酱,贮时愈久愈加,是为蒟酱。”
两千多前出产蒟酱的鰼部,先为蜀地,后属贵州,其疆域以今贵州习水为中心腹地,曾领辖周边的仁怀、赤水、叙永、古蔺等部分地区,是赤水河流域酿造文明发祥地,属世界酱香酒产区不可复制和迁移的唯一地理坐标。
贵州习酒,正落座于这个坐标中心。
文/吴付刚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