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佳
海岛明珠
迂回曲折,蜿蜒绵长,在海南岛西海岸线上,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昌江,地处热带北缘,属于典型的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区。碧水蓝天,港湾纵横,四季如春。
以海为生、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水上居民,昌江疍家渔村俯瞰图 冯杨摄
美丽的昌江东与白沙县毗邻,东北部隔珠碧江同白沙县、儋州市相望,南与乐东县接壤,西南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河界,西北濒临北部湾,海岸线绵长曲折,港湾较多,滩涂面积广阔,浅海滩涂分布于新港、海尾、昌化等港湾,以海尾镇新港港湾滩涂面积最大,面积达86.7公顷。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干湿季节明显。
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距离海南核电仅10公里,这里风光旖旎、草树丰茂、百鸟云集,被称为“海南西部鸟类的天堂” 薛美丽摄
昌江黎族自治县拥有2100多年的历史,境内不仅有2万年前的人类遗存钱铁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以及“黎族文化活化石”王下乡洪水村船型屋部落,还有皇帝洞、峻灵王庙、赵鼎衣冠冢、昌化古城、治平寺、双溪书院等名胜古迹;有赛龙舟、昌城琼剧、黎族山歌、军话山歌、村话歌等地方特色文化;有棋子湾国家级海洋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等四大公园,是海南省少有的保护较好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和滨海湿地。
棋子湾位于海南省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县,距海南昌江核电站约24 公里,这里有着海南省最美的日落、最美的火烧云 刘玄摄
山海风情
昌江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碧海蓝天、阳光沙滩、热带雨林、黎苗风情、山海互补于一体,浓缩了海南热带特色生物资源的精华。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闲暇时光,寻一处宁谧,访一方奇观,探一村烟火,觅一缕芳华。昌江四季有景,总有一幕令人神往。
海南昌化江畔,木棉花开 李泽霖摄
木棉花开时,我在黎花里。在巍巍群山中,抛却浮华,天然质朴,体验淳朴黎风,置身桃源美景,寻觅自由旷达之心。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处在雅加大岭和黎母岭群山环抱中,森林繁茂,河流纵横,空气清新,如穿行于天然氧吧,可以见证黎村蝶变,感受魅力人文,寻找黎乡振兴之梦;可以探寻神秘洞穴,聆听千年回音,寻访黎族文化之源。
海南十里画廊,山和水的绝唱,自然烂漫胜过万千彩笔 图源自网络
“十里画廊”位于南尧河谷中,因南尧河及雨水的长期冲刷,沿河峭壁上留下了许多大自然的精雕细琢,呈现出一片奇秀壮美的喀斯特地貌。皇帝洞也属于喀斯特溶洞,洞口就在南瑶河边,从远处眺望,像一头张口的大水牛。游人踏入洞门,洞中群燕飞舞,吱啁呢喃,像在欢歌笑语迎游人。洞内钟乳石多姿多彩,新石器时代就形成的洞穴遗址里还留存着不少各式各样的钟乳石,带着上古气息的洞穴。
“核”你有缘
2007年,海南省因电源性缺电导致全年错避峰超10次,共计约230天。电力短缺,成为制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海的沉静,五指山的峭拔,涵养了昌江海纳百川的胸襟,半掩门扉,静待四方来者。跨山越海,海南核电站缓缓推开昌江的门扉,饱含着丰沛的活力与创新,踏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阳光大道。这条大道在昌江从未有人涉足,力排众多疑虑与困难,海南核电站凭借着热情、责任、创新和担当的意识,一路上克服坎坷与荆蔓,昌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机遇。
海南核电用绿色核能绘就碧海蓝天 刘玄摄
就在这一年,海南省启动核电站建设。昌江核电项目2008年12月启动五通一平,2010年正式开工,1、2号机组2015年、2016年相继并网发电。
2017年全年,两台65万千瓦机组共实现发电量74亿千瓦时,从根本上解决了海南省的电源性缺电问题。
自古以来,昌江县经济基础薄弱,多年来赖以生存的铁矿资源正在枯竭,传统的水泥生产近年来也存在瓶颈。海南核电从选定落户昌江开始,就要带动起昌江地方的发展,拉动昌江地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海南核电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电站,更是一批科技创新的人才、一种转型发展的机遇和可能。
民风民俗
昌江是黎族的聚居地,在古代,端午节当地人多用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水洗浴。海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代正德《琼台志》提到:农历五月初五,“男妇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昌阳,带艾悬门,采百般花草相斗以较输赢,取菖蒲及百卉有芬气者浸水,供余饮浴”。现代,在端午节当天海南人把河水、海水称为“龙水”,所谓“洗龙水”,也就是在这一天到河里、海里洗浴。无论家门口是否有井,许多海南妇女都要去江河里挑水,有人甚至赶着牛羊、带着宠物到江河里饮水,只为沾一沾“龙水”,图个祛病消灾、吉祥如意,同时也蕴含着祈求安康、期待美好的寓意。
昌江码头海面灯塔,为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 刘玄摄
海南岛黎族,村寨合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节日这天,黎族男女身穿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拜始祖,感谢先祖和大自然的恩赐,寄望来年再获丰收。
美丽的黎乡风情,带着古老的农、渔、耕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诠释着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一道道文化盛宴召集着四海宾朋。海南核电寻芳踏来,使传统与科技完美组合,既不匮乏文化底蕴,又能彰显时代科技的力量,若能有一次浪漫的昌江之旅,有幸领略昌江的独特魅力,定会让你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传统工艺
黎乡人民自古聪明智慧,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陶器是黎族祖先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在黎族的五大支系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都有遗存发现。昌江属于黎族美孚方言地区,在昌江县域内发现了中原文明的遗址并发现了泥片。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传承,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仅有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黎族人民制作陶坯 图源自网络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整个制陶工序共有十二道:即挖陶土、排陶土、晒陶土、捣陶土、筛陶土、和泥、泥条盘筑塑坯、干燥、烧陶准备、点火烧陶、取陶、淬火加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制作的陶器器形比例匀称,结构细密严实,器面光滑,上面雕刻有花纹和图案,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胎质细密坚实,厚薄适宜。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刘玄摄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成衣服、头饰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在昌江,各个方言区的黎族织锦图案有所区别,哈方言地区的图案以人形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生产工具纹、自然界的各种图形纹样为辅,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色彩浓烈,内容丰富;杞方言地区的图案多描绘人的神态,如舞蹈、生产、生活、婚恋等,以祈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美孚方言地区的图案以人纹、鹿纹、蜜蜂纹、鸟纹、汉字花纹、水波纹、曲线纹居多。鹿是黎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是善良和美好的象征。
2006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效益
坐落在山海黎乡间的海核人,高度重视与地方少数民族群众的共融共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共同谱写了一曲“核”协发展的赞歌,收到了发电之外的社会效益。
海南核电一期工程外观优美,绿草如茵,棕榈挺立,如诗如画 刘玄摄
今年11月22日下午,海南中学2023年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海南核电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核能发电的奥秘和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学习核能发电的原理,感受了解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以及目前祖国核能事业的伟大成就,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近日召开的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海南核电脱颖而出,荣获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加拿大)合作认证基地荣誉称号。
海南中学开展2023年社会实践活动,600名学生走进海南核电
刘玄摄
研学这只是海核人发挥核电效益的一种,与此相似的还有工业旅游,“魅力之光”,“核你在一起”等,一系列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海南核电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李宜君在种植辣椒苗 刘玄摄
海核人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三年抗疫、无偿献血、抗击台风等活动中,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特别是海核的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任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鼓励更多群众。海核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赢得了社会认可,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海南省扶贫攻坚集体”等荣誉称号。
海南核电厂区芒果月色 刘玄摄
鸟鸣啾啾,白鹭漫步,蝴蝶飞舞,椰树,木棉,芒果,莲雾,目不暇接,海南核电在建设的过程中,树立了打造花园式厂区的理念,实施厂区绿化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实现经济与环境“核”谐共进、人与自然“核”谐共生,企业与社会“核”谐共荣。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南核电,一同感受海核大花园里面的,绿意盎然和莺歌燕舞。
白蝶贝在海南昌江核电站的温排水区域得到了良好的人工培育,产出的珍珠直径可超过14毫米 刘玄
海南核电为保护近岸珊瑚礁、生物资源,取排水方案采取盾构加沉管的方式,采用国内核电厂最长排水管线,长3.8公里,项目投资直接增加3亿、工期增加约半年。核安全是生命线,环境保护也一样,这是为生态保护增加必要的投资。另外,我们在海南开展白蝶贝养殖工作。白蝶贝是一种生活在亚热带的贝类,是我国二级保护类生物。海核利用核电温排水余热养殖白蝶贝,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白蝶贝又可以抑制浮游藻类的大量滋生,防止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保障核电机组安全运行,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核电高质量发展。
多彩“海核湾” 刘玄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全社会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企业而言,环保工作将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发展。海南核电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率先行动,按高标准建设一个“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绿色工厂”,打造全国一流的花园式工业旅游厂区,成为闻名遐迩的工业旅游基地。
历史画卷
霸王岭风光 图来自网络
军话民歌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大约在北宋时期迁移至昌江,军话民歌是一种移风古朴,曲调高昂、押韵动听的特色与口头式民歌,具有长调、四句调等10余种曲调,也是男女互述男女之情的交流方式,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用于伴奏的乐器有竹笛、唢呐、秦琴等。军歌的手抄本,是载录军歌的宝贵文献。军歌歌词中有很多的古汉语,音韵古朴,读音似旧时古文之读音。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漫长发展,成为昌江县古老的地方民歌。2009年6月,昌江县军话民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名录。
村话民歌,是以村话方言演唱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于昌江、东方两市县操村话方言的地区。2017年,海南村话民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名录。村歌,即哥隆歌,不仅是村话人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他们记录和传承文化历史的方式,在歌声中感受平凡生活里的点滴故事,而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具有教育人的作用。
小结
《华龙夜景》 海南昌江核电 陈良摄
海南核电站的建设,不仅发展了高科技能源,也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保存了海南的自然风貌,加上海核人的智慧与创造,使海南核电成为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中国核电人深深懂得,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继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共建大美海核,让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灿烂辉煌。
海南核电简介
海南核电位于昌江海尾镇海边,其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即全球首堆“玲龙一号”于2021年7月13日在海南开工建设,是全球首个建造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压水堆,也是海南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可满足海南52.6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同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8万吨,相当于一年植树750万棵。不仅将以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更将以先进反应堆技术的示范效应,推动世界核能的发展。
“双C”萌宠团——南坡万
南坡万是“双C”萌宠团里的速度担当,设计原型来自海南核电周边的坡鹿。坡鹿形象友好、可爱,是“琼岛精灵”代表,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化身,肩负着帮助人们熟悉了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城市形象的“重任”。
(作者单位: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