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佳
云程发轫,向新而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盐人,我对这片热土无比眷恋。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流光一瞬,岁月千年,杭州湾畔的海滨小镇海盐秦山,默默历数钱塘潮水潮涨潮落,星辰移转。
上世纪80年代,在漫长岁月的沉静与坚守过后,小镇的大门被叩响,从此,深刻改变与未来同行,秦山这个小镇,云程发轫,向新而行。
1970年前后,世界出现石油危机,美、苏、英、法等核能先进国家早已进入核电开发高潮,而我国仍高度依赖火电,受困于能源问题。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开三停四”成为常态,新办工厂甚至不敢开工,严重影响生产发展,能源短缺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1970年2月初,一句“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改变了浙江海盐的命运,我国核电建设事业正式拉开了序幕。在中华这片土地上,一颗关于核电事业的种子正在积蓄能量,静待破土而出的时刻。
秦山核电安全运行30多年,与海盐县共荣共生,共绘一幅核谐之美画卷
邵帅摄
选址秦山历经坎坷。核电站的选址必须慎之又慎,需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厂址最初考虑在浙江省富阳县或江苏省江阴县,由于担心污染问题,加上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泄漏事故,这两个选址方案都宣告破产。核电先行者又将视野投向上海奉贤县益山石化厂附近,然而,这里无法满足核反应堆必须构筑在岩基上的地质条件,核电站勘测人员连打三个地质探桩,钻到地底70米以下,仍然见不到岩层,选址工作又陷入了停滞状态。
海盐县秦山核电基地取水口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 徐建平摄
秦山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惊喜的发现。
1980年6月的一天,核电站踏勘人员来到秦山。天蓝如洗,芦苇伴着海风摇曳,当勘探队员们踩着半人多高的芦苇来到秦山脚下时,忽入眼帘的是开阔的杭州湾水面,汪洋恣肆而壮阔,从山脚一直绵延到远处的地平线。勘探队员发现秦山各方面都适宜建造核电站,临海的山体虽然不高但是厚实,正好可用来建造核电厂厂房和围填滩涂。然而,核电站的选址又陡生波澜。勘探人员正在为找到秦山这一厂址欣喜时,突然又意识到核电厂的厂址正好落在一条从黄海延伸过来的地震断裂带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困难并不能阻碍那时满怀着目标与志向的先行者,经过细致的勘测,最终确定秦山所位于的,并不是地震断裂带,而是若干亿年前地球变化的一条古老的痕迹。1982年12月30日,中国核电事业的种子,自此在秦山这片沃土上,萌发、碰撞,盎然生长。
秦山核电周边南北湖,上演一场水天共舞秀 宓忠霞摄
师聚东海、缨卷秦山
十年饮冰,不坠青云,自此,我国酝酿10年的自力更生建设核电站的蓝图,在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脚下缓缓展开,开始描绘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韬光逐薮,含章未耀,中国核电人举全国之力,开启了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管理核电站的伟大征程。
虽有青衿之志,仍需履践致远,中国核电人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历时八个春秋,用细腻、坚毅、持恒的笔触,一笔一画勾勒出秦山核电站的轮廓。
1983年,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图片来源:“国之光荣”中的大工力量
开山填海,昼夜不停履平地。核电站建设的第一步是要有规整好的场地,1983年6月1日,伴随着秦山双龙岗上的轰轰炮声,秦山核电站的前期建设开始了。秦山核电站占地2400多亩,其中92%的土地是山地和滩涂,因此需要将山石炸开,并用炸开的山石来围填滩涂。一场艰难而持久的“愚公移山”随之展开,爆破声昼夜不停地响彻于山海之间,激烈而急促的声响背后,是中国核电人对于早日完成新能源蓝图的殷切期盼。功不唐捐,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反应堆主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向世界宣告,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正式开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杜对华担任核电站反应堆设计组组长,然而在当时,核电站建设是一条鲜有前人涉足的荒芜小径,一切如同浓雾的清晨,白茫茫一片,难以寻觅前路和支持。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个技术难题接踵而来,这段岁月虽艰难,却是激情而专注的,中国核电人在秦山抛洒汗水和青春,在日夜的苦心经营和沉思中,将问题化解和消弭。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控制棒落棒问题。核反应堆是在高温高压下运行的,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核电站设计是否成功。杜对华彻夜排查后,最终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原来是设计的机构间隙公差留的太少,在高温高压下各机构膨胀系数不一样,导致间隙变小,影响了落棒。
而后,安全壳的设计又遇到了挫折。作为728工程设计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核工业工程设计大师的夏祖讽负责安全壳设计,然而,当时的设计团队连安全壳是什么形状都不清楚,建造工作一筹莫展。为了自主设计出安全壳,夏祖讽在上海的图书情报所一看就是两年。两年中,他细致搜寻资料,从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抽丝剥茧,提取有效信息,摸索设计的方法。终于,他想出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钢筋混凝土安全壳可能表面会有裂缝,泄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耐压结构的安全壳,在保证耐压力的同时,还能抗地震,抗强台风,抗飞机冲撞而不损坏,并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外溢,保护周围环境的安全。
关键性的问题得到解决,建设进入热火朝天的阶段,核电人们都饱含着热情与信心投入核电站的建设中。
中国核电人大力传承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坚守发展民族核电的初心,实现了中国核工业的“二次创业”
一个个好消息,携来和煦的海风与雀跃的波光,1990年,秦山核电站的主要装备相继制造完成,调试阶段在一无经验,二无借鉴的境况下,实现了六个“一次成功”。
夜间,站在海盐县城外的千年海塘远眺秦山,夜幕低垂,星星点点的光渐次亮起,连缀、汇集成一片星光的海洋。这光芒背后,便是秦山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中国大陆第一股从核电站发出的核能电流汇入了华东电网。
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的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秦山核电站也被誉为“国之光荣”。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
中国核电人踵事增华,接续奋斗,逐渐建成秦山第二、第三核电厂和方家山核电厂,核电站序列不断丰富和扩充,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杨柳山上,秦山第二核电厂1、2号机组是第一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实现了自主建设原型
大的贸易项目,我国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被誉为中加合作的成功典范;方家山上迎来百万机组,方家山核电厂共有2台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实现了核电从30万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跨越。此外,1991年12月3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北京签订了以秦山核电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中国核电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随国外脚步,到主动走出国门,这是中国能源光辉岁月的凝练表达。
一次次的测试与探索,一位位核电人淋漓尽致的付出,在秦山这片土地上,汇聚成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回响,与海风的和煦与暖意融合,迸发出不竭的求索力量与前行动力。
白鹭在秦山核电厂区栖息
核谐之美,万物共生
澄澈的大海包容一切,各类生灵与人类一道,在碧波海浪中一起徜徉。核电站的到来,并不是水泥工厂、烟囱巨林的突兀闯入,而是以休戚与共的姿态,融入秦山的一山一水中,和光同尘。
中国核电在每年度的工作报告中,都会详细地公布核电站的安全数据。秦山核电站制定了严格的流出物排放管理制度和详细的监测计划,从空气、到海水、土壤,建立起了涵纳范围广、监测程度细的检测机制。如以秦山核电厂反应堆为中心建立扇形监测网,对10公里内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监测;在秦山核电邻近海域 10 公里范围内设置9个海水取样点;并对核电站厂址附近8个监测点的陆地表层土取样。精微周全的监测机制,审慎细致地分析比对,带来的是了然于胸的信心与底气。安全信息报告均显示,秦山各核电机组功率运行、换料检修工况未引起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明显变化,环境剂量率测值基本反映了环境本底的涨落状况。
秦山核电附近的金星村草坪基地,白鹭在耕过的地上觅食 宓忠霞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秉持着共治、共生、共荣理念,秦山核电高度重视厂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核电站所在的浙江省海盐县,是“东亚和澳大利亚”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中重要一站,每年有大量候鸟经过这里,其中白鹭居多。在核电站的精心呵护与建设下,越来越多的白鹭到此栖息觅食。极目远眺,白鹭轻轻振翅,翩然远行;鱼儿跃出水面,惹起一片涟漪;草木郁郁而葱茏,随着微风与海浪摇曳生姿。
大海无言,悠悠时光中,一群人也默默书写下如歌岁月。秦山宜人的自然环境,陶冶颐养着一批长寿老人们,他们中的许多都是老核工业人。秦山核电非常关怀老人,组织重阳敬老、集体生日、节日慰问等活动,不断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相伴几十年山川湖海,携手几十年朝朝暮暮,吉光片羽都凝作金色的回忆,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晨曦洒下来的微光柔和而温暖,孩子推窗看海,远方就是海盐人熟悉的秦山核电。《临海的房子》油画 朱佳美作品
核电人对生态的呵护与重视,在秦山投下光影,流露出生命本真纯粹的活力,折射出五彩般绚烂的生命光辉,绵延传递,生生不息。
山海相盈,企地共荣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秦山核电深谙古人的智慧。在追求自身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也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秦山核电站叩响小城的大门前,海盐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滨海小城,以农业为主。幸于核电站的到来,让海盐历经了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的三级跳。秦山核电落户至今,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支撑当地未来发展的六大产业链之一。如今,海盐已有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110家、总产值超310亿元,关联产业吸引固定从业人员2万人。
秦山核电站坚持精准帮扶、企地融合,大力扶持海盐发展核电关联产业,促成海盐“核电小镇”的建成。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帮助海盐县修建、拓宽城市道路,还先后结对帮扶仙居县、龙泉市、缙云县、平阳县等地困难农户,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秦山核电站促进了海盐经济实力的大增长,有力地推动海盐县城市建设。
富裕起来的海盐人民积极参加趣味农民运动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徐建平摄
同时,秦山核电站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与海盐一道,创造着不受限的未来。2020年,海盐召开全县产业链提升发展大会,提出围绕高端紧固件、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集成家居、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产业链,实施“一链一长”制,全方位推进产业链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海盐瞄准核技术应用“新赛道”,打造“千亩千亿”产业集群。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规划面积1900亩,园区内规划建设“两基地”“两中心”,包括同位素生产基地、核药生产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核医疗中心。目前,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已引进核素、核药研发生产等项目15个,总投资额超50亿元。共山海,同云雨,秦山核电站与海盐这座城,紧密相依,命运相连,在相助相盈间,携手铸就企地共荣的典范,形成了“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
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公交车奔驰在美丽的田野上,拉近了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徐建平摄
海纳百川、盐田相望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海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那时的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海盐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
海盐这座城市悠久而恢宏的历史、别具特色的风物与人事,在五千年的光阴中沉淀,凝作一幕幕图画。漫溯光阴,画卷在眼前次第展开,迸发出交织碰撞的动人回响,宛如一场文化的流动的盛宴。
海盐绮园 作者摄
穿过萦回的廊桥,映入眼帘的便是曲桥跨水,轩厅隐林,拥有这一步一景绝色的便是海盐的绮园。绮园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代万历年间,是明朝万历年间灌木庵的故址。清同治十年,海琦园盐商人冯缵斋建宅于此,名“三乐堂”。第二年,冯缵斋将其岳父、清代著名剧作家黄燮清的“倚晴楼”之精华移建,在宅后的明代废园上建成了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的绮园。绮园虽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但其精致与美景,丝毫未在历史岁月的冲刷下黯然失色,仍熠熠生辉,永瞻风采。
秋林南北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山、海、湖为一体的最优生态景区
徐建平摄
南北湖拥有我国唯一融山、海、湖为一体的自然风光,在这里,自然与人文达成完美融合,不仅山水清丽、景色宜人,还有金九避难处、黄源藏书楼、陈从周艺术馆等等人文景观。悠游其间,享受的是视觉与心灵层面双重美的巡礼。
从园林走向市井小巷,细水流长的平凡烟火气中,也在不断生发和折射人间的温情与历史的闪光。沈荡是海盐下辖的一个镇,明天启二年海盐先贤胡震亨辑著的《海盐县图经》曾记载:“沈荡为大镇……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曾经,沈荡老街店铺林立,货流如织,十分繁华,沈荡的酒酿制技艺也已历经百年,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的公示名单。海盐人民的智慧远不限于此,海盐腔曾贯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器。海盐滚灯则是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和清初的海盐地方文献中均有记载。海盐的历史与人文风情,便在海盐腔流丽悠远、舒徐婉转的唱腔中,在海盐滚灯的辗转相环、旋转飞覆中,焕发着独特的光芒。
海盐人杰地灵,俊采星驰,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的张元济,秉持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愿景,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毛之父张乐平,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在海盐度过成长时代的作家余华说道:“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在海盐的生活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结语
秦山核电共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是我国已建成的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
白色厂房伫立海边,与不断翻飞的蓝白浪花一道,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守护着这片土地。秦山核电站背后,是一代代核电人们跨越山海,奋楫笃行的努力。
舟行千里,核电人们仍未停下奋楫起航的节奏,不断致力于核电事业的臻于至善,期待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沃土上,终有一天,碧波翻涌,千里朝霞成绮。
秦山核电简介
秦山核电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杭州湾畔,九座核岛巍然矗立。这里,是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基地。自秦山核电站1991年12月并网发电至今,秦山核电基地不仅发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更见证了我国核电技术更迭升级、多堆型多机组安全高质量建造运营、核能多元综合利用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秦山核电,已从当年3台机组投运到全面建成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核电运行管理人才最丰富,同时拥有我国唯一的商用重水堆,并具备生产同位素优势和条件的核电基地,浙江也从能源小省成长为核电大省。
中国核电双C“萌宠”团——秦羽鹭
万物皆有灵,动物是人类亲密的伙伴。中国核电积极拉近同公众的距离,持续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社会热点议题,将所属的在运在建核电基地和风电、光伏基地周边珍稀保护动物或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如白鹭、黑脸琵鹭、中华白海豚等为原型,运用卡通动画的流行元素,打造一批鲜明活泼的“双C”萌宠团(Colourful CNNP)IP形象。
秦羽鹭设计原型来自白鹭。白鹭形象高贵、洁白,是秦山核电周边最具代表性的鸟类动物。作为双C萌宠团里的“老大哥”,秦羽鹭责任感极强,做事说一不二,既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也是国之光荣的化身,胸前No.1的胸牌和红色的斗篷代表其身份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