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四川蓬溪人,现居蜀中遂宁。诗人,作家,学者。出版有诗集《片羽》,论集《阐释之雪》《琉璃脆》《虚掩》《无果》及《新诗考古学》,专著《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及《狂欢博物馆:八十年代巴蜀先锋诗群》,主编或合编有诗文集《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永生的诗人:从海子到马雁》《力的前奏》《敬隐渔研究文集》及《关于陈子昂:献诗、论文与年谱》。获颁袁可嘉诗歌奖、四川文学奖、建安文学奖、任洪渊诗歌奖。
10月14日至22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联合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七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北京两地举行。
艺术周期间,记者对诗人、作家、学者胡亮进行了专访。他认为诗人的写作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仰仗想象力,如果把想象力比成一座桥的话,那么想象力的起点是酒,想象力的尽头是诗,酒在激发诗人的想象力这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记 者:胡亮老师您好!您此次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有什么难忘的瞬间或故事与我们分享吗?中国酒城泸州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胡 亮: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我认为这是文化界的一个盛世。这个活动目前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有极高的关注度,既展示了泸州的形象,也展示了咱们四川和中国的形象,同时有中外诗人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共建。
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诗酒文化大会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合在一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文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跨学科的时代了。我认为音乐家可以给诗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画家可以给音乐家带来灵感,诗人也可以用他的语言来影响音乐家和画家的语言。音乐家用的语言,画家用的语言和诗人用的语言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相互滋润的,相互激发的。
记 者: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曾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那您觉得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呢?
胡 亮:语言就相当于一首歌曲,歌词和旋律都已经写好了,而言语就是歌手去唱这首歌。不同的歌手唱同一首歌,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气韵。
记 者:中国是诗和酒的国度,古往今来,诗与酒都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有“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的说法,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诗与酒之间的关系您有何见解?
胡 亮:中国的诗人很多都很爱喝酒,比如说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我家乡有个诗人叫张船山,他也很喜欢喝酒,他就曾写过赞美泸州的诗篇,他写道:“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将泸州的美景、美酒、美女描绘得淋漓尽致。
酒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在我看来酒是一种液态的诗歌,诗歌就是文字的美酒。酒能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也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事实上诗歌也是如此,这或许就是很多诗人都爱喝酒的原因之一。诗和酒是不可分割的。诗人的写作在很大的程度上他要仰仗想象力,我认为如果把想象力比成一座桥的话,那么想象力的起点是酒,想象力的尽头是诗,酒在激发诗人的想象力这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他们喝醉时创造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而他清醒后想再突破就很难了,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他喝醉时写就的,而他清醒后再去重写一遍《兰亭序》,他无法再写出如此行云流水的作品了。酒是诗歌乃至一切艺术的极佳助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诗和酒之间的关系。
记 者:诗歌和美酒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您之前也参加过青海国际诗歌节,同外国诗人一起交流,那么您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诗酒文化中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可否分享一些您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的经验和感受?
胡 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有差异性的,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性,我们就以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来看,艺术品往往体现的是酒神精神,而哲学及思想主要体现的是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是狂欢的,忘我的,迷醉的。日神精神则是理性的,适度的,节制的。
西方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的一些理念是比较接近的,那些具有酒神精神的人,后来大多成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而具有日神精神的人,后来成了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而这两种精神也不是是绝对对立的,在有的人身上,他可能有70%的酒神精神和30%的日神精神,那他成为诗人的可能性更大。有的人身上他可能有70%的日神精神和30%的酒神精神,他成为哲学家的可能性更大,总的来说,艺术是和酒神精神联系在一起的,酒神精神使其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记 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如何更好地肩负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国诗酒文化,更好地推动以诗酒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胡 亮:我们新诗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主要是在向欧美诗歌学习,很少有自己传统文化的输出。而目前有很多诗人意识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吸纳我们的传统知识,开始强化我们作为汉语诗人,我们作为中国诗人的这种身份。新诗发展初期的卞之琳,他在学西方诗歌时,也学习晚唐诗歌,两者结合,写出中西合璧的新诗。现在我们很多诗人也与传统文化相对接,写出我们文化独有的诗歌。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觉得这就是新诗的一条大道。当然他不是为诗歌而提出来,他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提出来,但在诗歌的道路上同样适用。
记 者:在您日常的写作经验中,您觉得在诗歌当中,应该如何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诗歌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写作更有成效呢?
胡 亮:我觉得如果你各方面都追求平衡的话,你反而没有自己的特点了。比如你追求雄浑与婉约的平衡,追求感性和知性的平衡,色彩上的明与暗的平衡,那么你写出的作品就会缺少锋芒,泯然众人矣。所以我们想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在某些方面上着重入笔,来展示出自身的个性。
END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