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访| 伊沙:以当代诗歌唤醒古代文化
酒业
酒业 > 酒企风采 > 正文

文化专访| 伊沙:以当代诗歌唤醒古代文化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陕西西安,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1983年9月,17岁的伊沙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歌《夜》,对于中学生的他而言,这是一种来自成人社会的认可,从此引导他走上了诗人的道路。在北师大求学的日子里,他与同学组建了“感悟诗派”,自己油印个人诗集,那是个诗歌蓬勃发展的年代,伊沙和他的同伴们收到了许多鼓励和支持,也愈发坚定了他与诗歌相伴的决心。此后二十年来,尽管诗歌界不复往日热闹,写诗却仍然是他的主业,他始终相信,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

11月9日-11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六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举行,中外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文化学者、媒体记者等各界嘉宾齐聚,交流诗酒共论文化。本届盛会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艺术周期间,记者对诗人伊沙进行了专访,请他聊了聊自己诗歌创作的经历与以及参与这次大会的感受。

/微醺,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记  者:您最近刚刚出版了长篇诗小说《李白》,您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写李白的呢?

伊  沙:90年代口语诗派和学院派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辩,当时学院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与世界接轨,而我们民间口语派这帮人是考虑如何让我们的这个诗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其实也就是往历史深处去找答案。所以我慢慢对古代诗人的关注就多了起来,甚至在诗歌写作里经常会把李白、杜甫他们拉到和我们同一个空间里。可能是看了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也激活了想象,关于李白一生的轨迹,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就想把他写出来,同时我也想用这本书表达自己对四川这片土地的感情。

记  者:您觉得酒在您文学创作中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

伊  沙:其实我酒量不大,也不算是爱酒之人,但是我喜欢酒后的那种氛围。所以酒对我来说,是诗歌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诗歌写作的一部分,稍微喝多一点,写出来第二天没法看,毫无理智了。

微醺,是酒的最高境界,一定是从创造的角度来说,喝到微醺的时候,可能诗歌创作达到的状态最好。所以我想可能李白也就喝了个微醺,但是因为他酒量大,可能显得喝了很多,因为他达到微醺不容易。

/把传统文化反复擦亮

记  者:历史上,尹吉甫、司马相如、杜甫、苏轼、杨慎等文学巨匠慕酒而来,为泸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不朽诗篇。泸州的“尹吉甫文化”、“杨慎文化”等都有相当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对于泸州推动中华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播,您有何建议?

伊  沙:我认为,古代的这些东西你不激它就是“死”的,千万别以为古人留下的东西躺在那里,全国人民都知道,不是这样的。通过当代诗人的不断聚会,其实可以把古代的文化再唤醒,让古代的文本跟当代的文本在同一个舞台上呈现,这是很重要的。

记  者:你觉得泸州可以怎样更好地讲好酒城的故事呢?

伊  沙:如果从一个游客的角度,首先我肯定想知道司马相如和李白在这里发生过什么。如果我要是一个文化人,我来了以后能有一套书详细介绍这些故事,我肯定也很愿意买,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这大做文章。

记  者:你觉得在像泸州老窖这样老牌的民族企业,你觉得他们如何能更好地让美酒与文化艺术相互融合,互相借力,然后共同弘扬中国的文化?

伊  沙:其实这几天,我和其他人讨论的时候,就提到了酒和茶的关系,像我写李白所处的盛唐,饮茶之风是刚兴起来的,是贵族的风尚,跟老百姓还关系不大。像李白他们属于风雅之人,有一部分人已经不拿酒说事了,开始拿茶说事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传统文化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需要我们反复把它擦亮。

END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