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等春天的葡萄酒:冬天却延长了,还越来越冷
酒业
酒业 > 精品研报 > 正文

在冬天等春天的葡萄酒:冬天却延长了,还越来越冷

近日,12家上市及挂牌葡萄酒企业2022半年报已悉数披露。与在疫情与经济下行压力的白酒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不同,国产葡萄酒行业的颓势不减,经营窘境仍在持续。

据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12家葡萄酒上市企业共计实现营收29亿元,实现净利3.3亿元。值得警惕的是,12家企业中仅有有5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3家企业实现净利增长,由此可见国产葡萄酒的处境堪忧。

2021年,葡萄酒在2020年因疫情引起的快速下滑,短暂实现了正增长,行业对此喊出“葡萄酒触底反弹”“春天来了”等积极口号,但从龙头张裕葡萄酒董事长周洪江等人的长期表态来看,国内葡萄酒市场仍然深处产业周期波动与经营“寒冬”。

在本就是“寒冬”等待春天的葡萄酒,或许遇到的是更寒冷的冬天。

半年营收不容乐观,行业分化尤为突出

截止目前,12家上市及挂牌葡萄酒企业2022半年报已全部披露(以铁路运输为主业的西部创业并未单列葡萄酒板块的销售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半年报发布之际,上市及挂牌葡萄酒企业共计13家。在今年企业数量已变为1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原歌酒庄已经退市,毫无疑问,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国内葡萄酒市场并不容乐观。

从披露的半年报来看,2022年上半年,12家葡萄酒企业营收总计29亿,净利润为3.3亿,这一整体营收甚至低于19家上市白酒企业中游位置的舍得酒业。营收逐年下降,也是国产葡萄酒半年报的一大“底色”,2019年,上市葡萄酒企业实现营收46亿;2020年,上半年营收下滑至23.9亿;2021年,实现营收29.2亿;2022年颓势不减,尽管与2021年略有收缩,但仍有3000万的整体差距。

具体到企业,有5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分别是张裕、ST通葡、通天以及楼兰酒庄。3家企业实现净利增长,包括威龙、楼兰、法赛特酒。楼兰酒庄与法赛特酒成为12家葡萄酒企业唯二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但体量规模均未到亿级,法赛特酒仅百万。

其中12家葡萄酒企业,营收过亿的仅有张裕、ST通葡、威龙股份及王朝4家企业。值得关注的是,张裕葡萄酒作为国内上市或挂牌葡萄酒公司中体量最大的企业,依旧保持着一家独大的态势,以19.5亿的营收占据行业67%的市场份额。其他 13 家上市和挂牌企业的葡萄酒营收加在一起,也不及张裕一家企业的体量。行业的分化与马太效应,在国产葡萄酒行业里尤为突出。

竞争白热、量市齐降,国产葡萄酒寒冬再降温

近几年,国产葡萄酒的日子可谓“如履薄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2月,纳入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116家,其中亏损企业28个,企业亏损面24.14%。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量26.80万升,同比下降29.08%。

国产葡萄酒产量逐年降低,这点与白酒行业完全一致。白酒产量峰值在2016年,彼时年产量为1358万千升,此后就进入产量剧烈下降通道。2017年1198万千升,2018年871万千升,2019年786万千升,2020年741万千升,2021年715.63万千升。2021年的白酒产量较2016年的峰值足足下降了47.3%,几乎腰斩。

但与之相对的是,白酒行业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5617.82亿,2020年累计销售收入达到5836.39亿元,2021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33亿。这是因为在白酒产能下降的同时,却走出了“量降价升”的路径。

根据最新的全国白酒价格调查资料显示,2022年7月中旬全国白酒商品批发价上涨10.15%。其中,名酒定基价格上涨13.91%;地方酒定基价格上涨4.68%;基酒上涨8.49%。站在对立面的国产葡萄酒,在产量急剧下降的同时,国产葡萄酒市场规模也愈发萎缩。

诚然,国产葡萄酒的市场规模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叠加所导致的,首当其冲的便是白热化的酒种竞争。首先从进口葡萄酒来看,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为41.33万千升,进口葡萄酒进口量为43.02万千升,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进入2021年,尽管进口葡萄酒进口量有所降低,但仍以较低价格倾销持续扩大国内市场,挤压着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的顾客离开葡萄酒的消费阵营,而转向其他饮料酒子品类。体现在“歌舞升平”的白酒2022年半年报上,在其他酒种上,包括果酒、伏特加、龙舌兰、白兰地都在中国市场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此消彼长,这对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大商角度来看,曾经“白染红”案例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是“红染白”,甚至“红染酱”。综上所述,国内葡萄酒市场正身处产业周期波动与经营“寒冬”。

政府、企业,谁在捍卫葡萄酒的春天?

值得关注的,国产葡萄酒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但走到如今地步,但XN知酒认为,头部企业行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是其中重要一环。

对比其他酒种,都曾有过行业调整的低谷期。从白酒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尽管当时处在低谷期,行业龙头在不唱衰的同时,动作不断,引领着整个酒类市场在不断向品牌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反观国产葡萄酒企业,在面对调整期时,采取的措施大多选择把价格下调。此举一是给消费者带来了极为恶劣的价格认知,二是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其他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从品牌宣传来看,国产葡萄酒没落似乎也是“注定”的。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葡萄酒属于舶来品,使得消费者盲目的追求进口与否。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国产葡萄酒似乎迎来了崛起机会。从政府以及协会的发言来看,也在期待企业加强“国产”这一特性,但体现在品牌宣传上更多的却是,“欧陆风情化,龙徽尽表达”等西式营销方式。

在国人消费升级、愈发注重精神需求,中国文化不断走向自信的消费环境下,这种西式营销方式无疑是与主流意识与思想的“背离”!显然,国产葡萄酒急需树立起文化自信!

在消费者教育上面,在葡萄酒培训课程上,几乎千篇一律的只讲国外的葡萄酒,很少提及国产葡萄酒。在过去20年里,国产葡萄酒的消费者教育几乎是缺失的;而进口酒在产品品质、产区、葡萄酒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远远超过国产葡萄酒。同时在当下的葡萄酒消费中强调场景化、仪式感,给消费者留住了高端且刻板的印象。随着新兴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不断变化,导致葡萄酒在面临多品类竞争时处于劣势。

而在种植、酿造,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储备方面,国产葡萄酒与白酒等其他酒种,仍有着不小差距。可喜的是,目前葡萄酒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正加大力度对葡萄酒产业进行扶持,这也被业界认为,葡萄酒行业走入“产区化”的发展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离树立起“中国也有好葡萄酒”的消费认知与文化自信、品质自信,国产葡萄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