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神奇作用!传统中医与酒的药用
酒业
酒业 > 酒业百科 > 正文

酒的神奇作用!传统中医与酒的药用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中医认为,适度饮酒可以温经通络,扶阳驱寒。以酒治病起源甚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鬯其酒”,“鬯酒”大概是当时王室的占卜用酒,以中药郁金香与酒合酿而成,是一种芳香药酒。还有祛恶防腐,有芳香,避秽,除邪的作用。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女尸之所以能长久保存,就是得益于鬯酒祛恶防腐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 中提到汤液醪醴治疗疾病,醪,醴都是酒类,《素问》 提到酒的制作,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汤液为五谷加水煎煮而成的汤汁,醪醴则为汁渣混合的稠浊而甘甜的酒类。在 《内经》 当中提到两种酒剂,分别是鸡矢醴和左角发酒。左角发酒用来治疗尸厥;鸡矢和米酒制成,用以治疗臌胀。

陶弘景云:“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点在于热性。举世无双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医著《本草纲目》 中谓:“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本草纲目》 记载了许多用酒治病的验方,像烧酒灰汤治疗鹅掌风,烧酒入飞盐治疗冷气心痛,烧酒温饮治疗寒湿泄泻和阴毒腹痛,火酒滴耳取耳中异物,醇酒灌服治疗卒中惊死,暖酒淋洗治蛇咬疮等;《史记》曾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以酒治病的两个故事,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即三石药酒配制已成,药到病除。又有“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由此可知酒对难产的妇人有助产的作用。

酒在麻醉方面的功效也不可小觑。《列子》 曾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这是一个醉酒换心的故事。名医扁鹊以酒为麻醉剂实施外科手术,二人从“迷死”中醒来后病果真痊愈了,可见当时医疗水平之高。

无独有偶,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手术时,让病人喝下以酒冲服的麻沸散,病人失去痛觉后就可以实施手术了。以上这两个故事体现了酒作为麻醉剂在医疗中的作用,这比欧洲人使用麻醉剂早了很多年。

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公元前 497—公元前前465) 在位。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 476 年灭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成语“卧薪尝胆”即出于此。

公元前 492 年,吴越相争,越败于吴,勾践被迫去吴为奴,君臣相送。勾践忍辱负重,为吴王夫差牵马守墓,3 年后终于获准回国。为了雪耻,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力和劳动,勾践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左氏春秋·越语》 篇中载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以酒奖励生育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国君的恩赐,使百姓感激国君,听从国君;二是作为对产妇的一种保健用品,帮助催奶和恢复产妇的体能,有利于优育。

因此,以黄酒作为产妇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富强起来,终于将吴灭掉。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它是以糯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酿造而成。其色泽浅黄或红褐,质地醇厚,口味香甜甘冽,回味绵长,浓郁芳香,而酒精含量仅为 15%~16%,是比较理想的酒精类饮料。

黄酒味苦、甘、辛,性温,入肝、脾、胃经,有行药势、杀百邪、恶毒、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扶肝、除风下气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消化不良、冻疮、手足不温等。秋冬温饮黄酒,可活血散寒,通经活络,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黄酒虽然乙醇度低,但仍然含有一定的乙醇量,因此,饮用时也要注意适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