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银:杏花村见证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传承
酒业
酒业 > 酒企动态 > 正文

马秀银:杏花村见证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传承

9月9日,“长城之巅 大国之酿”——青花汾酒30·复兴版新品发布会在北京长城居庸关举行。汾酒作为“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与“中国符号”长城相遇、连接,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特性。

马秀银:杏花村见证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传承

当天,国宝级鉴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央视《鉴宝》栏目特约鉴定家马秀银出席并分享心得。溯本清源,她通过“小口尖底瓮”文物,揭开了中国名酒汾酒的历史面纱,证明汾酒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白酒文化的鲜活载体。

汾酒,自古以来就承载帝王将相偏爱,代表文人骚客选择。其酿造所在地山西汾阳杏花村,实物证实它自古及今都是酿酒发达地区,见证了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的传承,开辟和丰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小口尖底瓮证实杏花村6000年酿酒史

马秀银:杏花村见证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传承

马秀银,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担任青铜器文物库房、考古发掘品文物库房、一级品文物库房保管员。曾任保管部藏品室主任一职,主管藏品库房的全面工作。前后从事文物、历史研究和鉴定工作四十年,主要研究鉴赏范围为玉器、铜器、金银器、木器、瓷杂等,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鉴定委员会委员。

因为杜牧写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绝句,马秀银小时候就知道汾酒是中国名酒。但杏花村汾酒起源何时、距今多少年,她是通过专业和40年的学养揭开的。

马秀银从“来头不小”的小口尖底瓮谈起。1982年,山西杏花村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的酒器、酒具,最典型的是造型独特的小口尖底瓮,其原件至今收藏在杏花村汾酒博物馆内。

马秀银讲述,小口尖底瓮器型是小口细径,斜肩鼓腹,瘦长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在我国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凡是有仰韶文化遗址的地方都出土了小口尖底瓮,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

小口尖底瓮什么时候出现?马秀银表示,考古界认为葫芦型口、杯状口的小口尖底瓮为仰韶文化早期,双唇口为仰韶文化中期,平唇口为仰韶文化晚期。由于杏花村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瓮是典型双唇口,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期,距今大约6000年。

小口尖底瓮干什么用?马秀银表示,过去考古界普遍认为小口尖底瓮是汲水器,就是用绳子栓于两耳作为打水的工具。但后来经半坡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进行积水试验,小口尖地瓮作为汲水器和盛水器的用途被推翻。

随着杏花村文化遗址考古深入挖掘,人们发现这里出土了大量酒器,所以是一个酿酒遗址。马秀银明确表示,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证明,小口尖底瓮应该是酿酒发酵的酒器。

由上可以综合判断,早在6000年前,山西杏花村的先民就开始使用谷物酿酒,同时也佐证了山西杏花村是人类最早的谷物酿酒发源地。

中国酿造,至汾酒而观止

谈起中国酿酒之源,马秀银表示,中国酒的起源,与农耕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其出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谷物的丰富和酒器的发现。

仰韶文化时期,各个遗址中都出土了稻谷和黍类谷物,说明谷物种植在当时已经是大面积,粮食有了剩余。而在山西杏花村文化遗址这片土地上,先民们已经开始用蒸熟的谷物,装进小口尖底瓮之中进行发酵、澄清、导出液体进行饮用,这是中国最早的谷物酒。

她认为,杏花村遗址证实了早在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谷物酒就已存在,为中国的酒文化起源找到了实物的证据,也揭开了中国名酒汾酒的面纱。从仰韶文化至今,山西杏花村都是名不虚传的酿酒发达地区,见证了中国酒6000年不间断的酿造传承。

从古代酒器延续看,先民们最开始用黏土制出精美陶器、彩陶和黑陶,以及酒器爵、觚和大量的酿酒器具。青铜时代产生了觚、爵、斝、觯、壶、彝、觥等酒器。

后来,瓷器的出现代替了陶和青铜酒器。唐代雍容华贵,宋代色泽艳丽。元明清以青花和彩釉为主,兼其他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酒器。

马秀银表示,青花汾酒3.0复兴版的瓶型、书法、留白等都很特别,从中不仅能看到时代烙印,还能感受青花瓷青白相间完全美的感觉。“器”的选择装饰了美的外形,让当代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有了新的选择。

马秀银:杏花村见证中国酿酒6000年不间断传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