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 客家娘酒与酒文化
酒业
酒业 > 酒业百科 > 正文

【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 客家娘酒与酒文化

客家娘酒是客家人用糯米酿造的一种米酒,属黄酒类。在客家人的人生礼仪中,娘酒充当着重要角色,举凡添丁升学、婚庆寿诞、晋级乔迁、逢年过节乃至于迎来送往、交朋结友,都离不开娘酒。饮食客家娘酒,成为客家地区普遍的习俗和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客家地区的酿酒之风非常兴盛。明末清初汀州籍名士黎士弘曾就当时的酒风之盛用诗作进行了描述,其诗云: 板桥官柳拂波流,也勾春朝半月游。数尽红衫分队队,赍钱齐上谢公楼。 长枪江米接邻香,冬至先教办压房。灯子才光新月好,传笺镇重唤人尝。 社前宿雨暗荆门,接手东邻隔短垣。直待韩婆风力软,一卮阳鸟各寒温。 新泉短水拍香浮,十斛梨香载扁舟。独让吴儿专价值,编蒲泥印冒苏州。 闲分饮部酒如潮,三合东坡满一蕉。让却登坛银海子,久安中户注风消。 曾酌当垆细埔中,高帘短柳逆糟风。近无人乞双头卖,几户朱牌挂半红。 谁为狡狯试丹砂,却令红娘字酒家。怪得女郎新解事,随心乱插两三花。

这首《闽酒曲》细致地描写了闽西客家传统米酒包括酿造、品种、销售及酒民俗等情况,反映了客家酿酒之风的兴盛,为研究客家酒文化留下了珍贵资料。 客家酿酒之风之盛,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酿酒原料糯稻的普遍栽种。

如《长汀县志》载:糯,其谷有红白二色。或有毛,或无毛。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酿酒最佳。今南方水田多种之。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舆地志·物产”对当时糯稻的栽种情况记载更详:秫属:早糯,有赤白二种,三四月种,六月收,酿酒味淡。重阳糯,谷赤米白,又名红壳糯,九月收。大糯,又曰大冬糯,形长色白,冬收,得气足,酿酒最佳。虾子糯,壳米俱赤色,似虾。红米糯,立秋后收,酿酒甚佳。翻稻( 晚稻) 糯,赤白二种,俱可酿。牛婆糯,多用作饼,亦可酿酒,但味不及。八月粘,壳小,米赤,用造红曲。香禾,一名烧粘,一名大禾谷,甘芬柔滑,不供酿,蒸熟和槐水作饼,梗别种。 这里记载的糯稻一共有 11 种之多,其中有红种,亦有白种; 且各品种生长期不同,形状各异,酿出的酒的味道也不一样。

2.酒曲制作工艺先进,且能制出红酒曲饼。

如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舆地志·物产·食货”载:红曲: 酿酒用米、麦二曲。赣独以曲入肉饰色为红,亦红笺、红烛取彩色意也。法用白米作饭,杂曲母和入蒸窖,即变为纯红,直透米心,此殆易于染彩矣。 能制红曲酿造红酒,说明酿酒技术的进步。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高度赞誉“造红曲者,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而为红,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可见,直至明朝后期,制造红曲尚属少见。清代客家地区坊间能制红曲酿造红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酿酒之风的兴盛。

3.酿酒成为评价妇女贤能的重要参照。

在闽西客家地区,有一个关于“红娘过缸酒”的传说。《闽酒曲》注云“酿家每当酒熟时,其色变如丹砂,俗称‘红娘过缸酒’,谓有神仙过门则然。家以为吉祥之兆,竞插花赏之。”传说中把能酿造出色如丹砂的自然色红酒,认为是神仙临门的结果,乃吉祥之兆,人们竞相插花观赏,以沾吉气。很显然,“红娘”就是能造佳酿贤能妇女的代名词,人们赞美和崇拜这样的妇女。在现实生活中,酿出好酒也决非易事。因为整个酒的酿造流程要求器皿消毒干净,用水清洁,米饭蒸、淋得度,保温发酵得宜,等等,故卫生习惯不好,处事不麻利得宜之人是很难酿出好酒的。久而久之,就形成女人会不会持家,就看能不能酿出好酒的观念习俗。

客家娘酒香醇甜美,深受客家人喜爱,因此积淀为丰厚的客家酒文化。客家娘酒与客家人的人生旅程相伴相随,不可或缺; 娘酒在客家人平日待人接物和社交礼仪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客家人的一生中有了喜事,都要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如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周岁要做“周岁酒”,男孩还另有“添丁酒”;升学要做“升学酒”,毕业要做“毕业酒”;嫁娶要做“暖轿酒”“完婚酒”,寿辰要做“寿酒”;拜师学艺要做“拜师酒”“出师酒”;建房要做“开基酒”“上梁酒”“下水酒”,等等。生小孩、结婚送贺礼称为“送酒担”,赴喜宴则通称之为“食喜酒”;而根据不同的礼仪场景又有不同的叫法,如赴小孩出生的酒宴称为“食姜酒”,赴新房落成的酒宴称为“食下水酒”“食圆工酒”,等等。总之,这些人生礼仪活动都离不开一个“酒”字,而客家人所说的酒,指的就是用糯米酿制的娘酒,或称黄酒、水酒(加水稀释后),充分显示了娘酒在客家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地位。

除人生礼仪和各种喜庆活动离不开娘酒外,娘酒与鸡蛋相配组合成的“酒娘蛋”,在客家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鸡蛋,在客家地区如瑞金一带也称为“鸡春”,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外,还象征着吉祥,如添丁之家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发“红蛋”( 染上红色的熟鸡蛋) ;娶亲时,要在迎亲的“扛盒( 两人抬礼盒) ”中放上红蛋等。所以,酒娘蛋既是营养滋补之上乘食品,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物,深为客家人所推崇。 过去,在客家社会中,小孩初入学和每学期开学,慈祥的母亲都会蒸上一碗酒酿蛋,祝愿孩子食后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男人出远门挣钱做事,妻子或母亲要蒸上一碗酒酿蛋,保佑其平安顺利。酒娘蛋在客家人待客的礼俗中,也成为接待规格的象征物。家里来了珍贵客人,客家人会喜出望外,倾其所有以待客人。谚语云: “人情一到,谷种要粜”,意即客家人重视亲情关系,热情好客,平时自已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只要客人来了,都毫不吝啬地拿来招待客人。为了打理亲情、客情,客家人无论贫富,只要有口饭吃的家庭,一般都常年留藏有娘酒、鸡蛋。贵客来了,先茶水和干粿招待,在吃正餐之前,先用酒娘蛋。一碗酒娘蛋一般三个鸡蛋,三即多的意思,为吉数; 男主人亦陪吃一碗酒娘蛋,这叫“主人搭帮客”。客人不能将一碗酒娘蛋全部吃掉,一般要留一个蛋和少许酒,一则表示“斯文”,二来亦表示主人家酒好、蛋好,喝醉了(忌讳说食饱了,因为那样说意味着没有喝到酒) 。为了卫生起见,现在客人一般先将一个蛋和少许酒分出,再行食用。

在客家人的待客礼俗中,即便是最重要的客人,其饮品也莫过于娘酒。这里,引肖华将军的一首诗与大家分享。20 世纪 50 年代,兴国籍开国上将肖华荣归故里,久违的乡亲们即以娘酒和擂茶招待他,肖华将军甚为感激,作诗以志。 人群簇拥山歌亮,红星闪闪回故乡。 老表捧出甜米酒,姊妹劝饮擂茶汤。 儿童聚集听故事,长辈笑颜泪满眶。 峥嵘岁月无尽期,继续长征万里航。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CADA)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