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这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僧侣、留学生和使臣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胡人选择在长安定居,并逐渐将其生活方式融入唐代社会之中。这其中,由胡族商人发起的,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文人骚客或达官显贵为之折腰。
唐代的酒肆繁盛,其中不免有来自西域的胡商所开的售卖西域美酒的酒肆,这些酒肆多是由来自西亚各国和波斯的胡人开设,主要分布在西市以及春明门到曲江的道路两旁,售卖的有高昌(吐鲁番)的葡萄酒,大食(波斯) 的龙膏酒以及三勒浆。这些酒唐人的仿制并不成功,胡商主要还是要依靠进口以保持酒原汁原味,因而其价钱也远高于本土的酒。胡商们还采取了与唐人不同的经营方式,不是将酒肆设于闹市之中,而是将酒肆设于城门口,方便送别的亲友以酒诉情,离别饯行。 除了酒与经营方式和中原酒肆不同,这些胡商还会利用胡姬的异域风情帮助招揽客人,“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贺朝:《赠酒店胡姬》)成为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胡姬因而也就有了“酒家胡”的别称。但“酒家胡”这一别称不仅寓意与汉人“酒家女”相对,也寓意着唐代饮酒时的一种助兴工具——“酒胡子”,它类似于现在的不倒翁,在行酒令之前,转动酒胡子,停止时指向谁则谁饮酒。唐人将其人格化为一劝酒之人,正符合胡姬在酒肆中的作用。 “胡姬”的称谓最早见于古诗《羽林郎》中,“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这些与中原人不同的西域女子,穿着传统服饰,弹奏异域音乐,跳着曼妙舞蹈,无疑会吸引大批长安人为之驻足,从而“为底胡姬酒,长来白鼻騧”( 张祜:《白鼻騧》)。通过数量较多的唐代诗词,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这些胡姬的面貌,她们“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李白:《上云乐》) 。在酒肆门前,“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她们或许还会舞上一曲胡旋,“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噏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元稹:《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白居易:《胡旋女》) 相比于中原传统的婉约型舞蹈与音乐,西域爽朗豪放的欢歌热舞更能营造出一种热闹的饮酒氛围,使饮酒者情绪高昂而热烈,酒兴大涨,赋予诗人创作的灵感。当时的豪门公子和达官贵人自是经常光顾胡姬酒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 《少年行》) 在这些胡人酒肆中多以葡萄酒招揽顾客。葡萄酒在中国的出现与盛行主要始于唐代,一直被视为是极其珍贵的酒。唐前期灭掉的东、西突厥的领土中,包含着广阔的盛产葡萄及葡萄酒的西域地区,随后通过扩大疆域和丝绸之路上的交往,葡萄酒在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唐代诗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关于葡萄酒的诗词,就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自西域传入,边疆的将士们自然能更早更多地接触到这种西域美酒。在当时,也有不少将军将这味美多产的葡萄酒作为论功行赏的饮品。唐边塞诗人们多以葡萄酒勾勒出守卫边疆的男儿慷慨激昂,欲啖胡虏肉,欲饮匈奴血的豪情。除了边塞之人,长安城中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喜饮葡萄酒,葡萄酒也是唐代女子常饮之酒,且由于唐人仿制葡萄酒并不成功,人们热切地追捧产自西域的优质葡萄酒。不少文献都记载了唐明皇、杨贵妃、李白等人饮用葡萄酒的轶事,李白在吟诗时,须得“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对酒》)。唐明皇最喜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太真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这也引发了唐代女子纷纷在脸颊上涂两块如酒晕一般的红胭脂,仿作晕醉。
与胡姬、胡酒相配套的还有盛酒用的胡瓶。“胡瓶”,顾名思义就是从西亚中亚传来的一种盛水器,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渐被本土化,在唐代,胡瓶大为盛行,取代了尊勺,成为酒具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胡瓶原本在西域主要是盛放饮料、乳品,并作为一种汲水器使用,在唐代,它之所以会成为酒具,是因为胡瓶造型上“大口,鸭嘴式流,细长颈,椭圆形腹,长曲柄,圈足或无足”。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胡瓶应是“鸟嘴状口,鼓腹,单柄,圈足”。这样的造型,既有利于手执,又方便倾倒,足圆而稳定,瓶身上的装饰还具有浓厚的西域色彩,最适合由胡姬手执,盛放胡酒。 胡姬酒肆多出现于盛唐、中唐及晚唐初期,在晚唐后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与唐代的中西交通形势大致吻合。唐建国一直到 657 年灭西突厥,中西矛盾较大,唐疆域内的胡商较少。开元盛世前后,中西沟通增多,中原地区“胡化”成为一种风尚,“酒家胡”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安史之乱后,由于唐王朝向回纥借兵,疆域内回纥及“九姓胡”(多为粟特人)来往频繁,“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一时期的胡商势力极大,“酒家胡”进入了全盛时期。9世纪下半叶,回纥解体,唐末经济、政治每况愈下,“酒家胡”也因此在中原地区逐渐销声匿迹。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