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副研究员 王鹏
弹指一挥间,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征程。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有一件什物不离不弃,始终伴随,那就是有着新中国“国酒”之美誉的茅台。
茅台历史悠久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它的正史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当年,就在今天的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至明清时期,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内军阀混战、日寇侵略的到来,茅台酒厂日渐凋敝。在最艰难的时刻,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华酒都只上下三家作坊——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茅台与共和国同行
转机发生在建国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积贫积弱、被列强欺凌的历史,也结束了持续将近半个世纪的军阀混战。祖国虽然满目疮痍,却又是万象更新、百废待兴。
在这个大背景下,茅台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在1951年自主自愿落实国家关于“三茅合一”的政策——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的强强联合正式宣告了国营茅台酒厂的诞生。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茅台,这个让无数中外“饕客”为之倾倒的金字招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亿万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旅进旅退。在庆功的盛宴上,在外交的舞台上,在老百姓家宴的醇酿中,茅台酒点点滴滴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
而说到作为“国酒”的“茅台”,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周总理这位伯乐,茅台这匹“酒中千里马”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无法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绽放异彩了。
据记载,1950年国庆节,周总理首次决定用贵州茅台酒作为国宴用酒。可是,在国庆节前夕,偌大的北京城竟连一瓶茅台酒也找不到,周总理十分着急。他要办公厅挂通贵州的电话,亲自电告省委书记苏振华,要他急调一批茅台酒进京。从此,开启了茅台酒的“外交生涯”。
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面对这样一位远道而来的“稀客”,细心周到的周总理为了避免美方人员的紧张、活跃会谈气氛,便用茅台开玩笑,也乘着酒兴与美方人员亲切友好地拉家常,使对方的紧张心理很快消失,双方的谈判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坚冰,那么“茅台外交”则是紧随其后的氛围烘托与润滑。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在这军功章里也有茅台酒的一份功劳。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周总理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时他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25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经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现场的电视台工作人员连忙拍下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并随着中美两个大国戏剧性的关系转圜而被赋予了某种传奇色彩,在世界当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茅台不仅为中美首脑会晤乃至最终建交立下汗马功劳,在其他的重大外事场合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2年9月25—30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两国总理经过会谈后,于9月29日在北京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和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个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时刻,依旧活跃着茅台酒的身影。田中首相抵京后,周总理在首都迎宾馆设国宴款待,并向日本友人介绍茅台酒“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对此,田中首相频频点头,称赞道:“茅台酒是美酒,大大的好,世界第一!”
茅台如此重要,收到国人与国际友人的喜爱,那么它的质量保障自然也必须格外上心。周总理生前对生产茅台酒的地理条件、气候、土壤和水质极为关心,曾多次详细询问,并作出重要指示:“为确保茅台酒的质量,维护国家民族的荣誉,茅台河上游数十公里不准建化工厂、不准污染茅台酒河水”。正是由于总理的呵护,茅台河水至今清澈透底,酿出的茅台酒才能始终保持着原有品质和传统特色,赢得了中外饮者的喜爱和良好的国际声誉,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展望未来:用“人民性”赋予“国酒”新的历史内涵
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因而当之无愧。
2019年6月30日,茅台集团宣布停用“国酒茅台”商标,并正式更名为“贵州茅台”。这不仅标志着茅台酒的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也寓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更上新台阶,国家在保护、扶持老字号的同时,也鼓励多元,激励竞争,这对茅台酒自身而言,其实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毕竟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国货精品。
十八大以来,茅台酒随着国家的战略一道经历了艰难的转型。随着“八项规定”的坚决落实,茅台也从供应国宴向主打家宴转型。回顾过去六年来茅台酒经营业绩的变化,我更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成功转型,那就是随着更多地瞄准人民大众的市场,茅台再次赋予“国酒”以新的历史内涵——不仅继续活跃在“国宴”与外交舞台上,更活跃在“国人”的家宴桌台上——因为每一个茅台人都深知,只有与民同乐,才能与国同行。
图片来源:贵州茅台集团官网https://www.china-moutai.com/maotaijituan/zjmt/jyyj/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