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酒量大?其实完全不是当代人对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古人酒量大?其实完全不是当代人对手!

图

说起喝酒,无论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还是“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陶渊明,又或者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都让人觉得古人的酒量那叫一个大,现代人完全干不过。但是,古人真的就那么能喝吗?想要衡量一个人的酒量有多大,最主要得看他喝的酒的度数有多高。

原始社会中常见的食材是采集品和兽肉,所以传说中最早的“仪狄造酒”应是野生植物酒。进入农业社以后,谷物很快成为主食,人们在吃饱喝足并有了余粮的基础上,开始用粮食发酵来酿酒。商朝时酒已经有了好几个品种,如小米酿的秫酒,稻米酿的醴酒,黄米酿的鬯酒等。周朝人就曾把君臣酗酒作为商朝亡国的主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粮食酒是利用蘖这种可以自行发酵的谷芽酿制的,所以度数很低,跟现在的低度数啤酒差不多。在距今五千年的西安米家崖遗址中就曾发现这种酒的残渣。而这种酿酒技术不久后便被度数稍高的酒曲酿制酒所代替,所以在传统文化中,酒又被称为“曲秀才”,“曲道士”。

这一时期的粮食酒是利用蘖这种可以自行发酵的谷芽酿制的,所以度数很低,跟现在的低度数啤酒差不多。在距今五千年的西安米家崖遗址中就曾发现这种酒的残渣。而这种酿酒技术不久后便被度数稍高的酒曲酿制酒所代替,所以在传统文化中,酒又被称为“曲秀才”,“曲道士”。

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九酝”酿造法,使酵母菌反复发酵,以提高酒精浓度,这时的酒精含量最高可达到20度,但一般的酒都在十几度左右。正因如此,古代的发酵酒难于保存,所以古人一般是不喝陈酒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那时人们所追求的。

图

所以古人喝的酒一般都超不过20度,跟现在的白酒比,度数低得多。而我们现在所喝的白酒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蒸馏酒,无论是高粱还是蒸馏技术,都是在元代才传入中国的。

据记载,元代时蒸馏技术和蒸馏器从西方传入中国,人们这才学会了蒸馏粮食酒醪。即将酒醪加热,得到酒精浓度高的酒气,再将收集好的酒气冷却,变成无色的酒液。这种酒液便是辛辣浓烈的白酒,度数可达到30度到65度不等。《草木子》中就有“法酒,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名日哈喇基。酒极醴烈,其清如水,盖酒露也。此皆元朝之法酒,古无有也”的记载。

图

那时的蒙古人普遍所喝的马奶发酵酿成的马奶酒,而马奶酒的蒸馏技术是从阿拉伯人那儿学来的,蒙古语称作“哈喇基”。所以在元曲和元杂剧中,很少再见到“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句子。元杂剧《小尉迟》中的“去买一瓶打喇酥,吃着耍”,这里的“打喇酥”就指白酒。

当时的白酒还按照香型分类成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馥郁香型等等。至此,烈酒开始盛行,再喝度数低的米酒自然就显得不够劲儿,也不尽兴了。

图

所以,不管是李白豪饮三百杯,还是武松狂饮十八碗,都并不能代表其酒量有多大,只能说明肚量不一般。毕竟那个时代的酒度数也就在十几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