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越龙山
浩瀚的大海与延绵不绝的陆地;辽阔的草原与一望无际的沙漠;还有那山川、湖泊、森林与黄土高坡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而在这不同环境中生息、繁衍的人类也演化出不同的个性与性格,这多姿多彩的性格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纷呈。是什么让不同地域的人呈现了不同的性格?除了基因遗传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图
可一方水土究竟是怎样作用于人的性格呢?除了气候、地貌外,我想这一方水土上生长出来的食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及其食用方式是影响人的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特征差异越大的东西,越容易形成不同地区人之间性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就中国不同地区饮用不同的酒及其不同的饮酒方式对中国不同地区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影响作一简单分析。
啤酒,葡萄酒和黄酒是世界上古老的三大酒种,而黄酒是中国独有的酒种,在元朝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是饮用黄酒,可以说黄酒一统天下。在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葡萄酒也被引进中国,但由于体质的原因,中医认为葡萄酒是寒性,不适合中国人的体质,所以一直未被国人所接受。元朝建立,忽必烈把蒸馏技术从西方引进到中国,于是有了烈性酒,因其酒体无色,相对于琥珀色的黄酒,被称为白酒。
图
20世纪初,啤酒引入中国,被国人所接受,于是,中国便有了黄酒,白酒和啤酒三个主要的酒种。由于,政治、经济和口味偏好的原因,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对这三个酒种形成了偏好的不同,各自选择了所喜爱的酒种,作为日常的饮用。以长三角地区的江、淅、沪、皖为核心的传统江南地区,选择了坚守传统,形成黄酒最大的消费区。而以哈尔滨沈阳,和青岛,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及山东地区,形成了中国啤酒最大的消费区域。而以四川贵州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因其气候水质原因,而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和消费地区。加上改革开放以后,葡萄酒重新进入中国,便形成了白酒,葡萄酒和啤酒成为中国各个地区通行的酒种,而黄酒成为长三角地区,基本上是独有的消费区域。
啤酒
啤酒,白酒,和黄酒,有着不同的物质成分,不同的风味儿和口感特征,因而也有不同的饮用方式,这三个不同,经过经年累月,一代又一代人的重复积累,特别是口感特征导致的饮用方式的不同,经过反复的行为积累,便会从饮酒的行为方式,传导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中去。从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啤酒,是所有酒种中,酒精度数最低,而且富含二氧化碳。酒一入杯,白色的泡沫升腾,一入口,溶解的二氧化碳迸发出来刺激舌面,如同喝汽水一般,这种来自气体对舌头的刺激感,让人感到一个爽。
人高马大的东北汉子,把喝啤酒的这种爽与豪放演绎到极致。一桌人坐下来,先一人一箱,由于喝酒的目的是助兴与买醉,但啤酒的酒精度低,如果像喝白酒和黄酒那样小酌慢饮,要喝出兴致,喝醉,等到餐厅打烊都还不行,要把一箱酒喝完,恐怕要等到天荒地老了。于是,他们选择大杯的喝,或者干脆整瓶的吹,一桌人先砰的一声碰杯,大喊一声:干,然后大口的喝下,最后掷地有声的把酒瓶往桌上威武地一放。把雄性动物的豪气彰显的淋漓尽致,于是酒桌上满是雄性荷尔蒙在飘荡,连桌上的女人都显出汉子气息。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显现出来,他们以为,连同酒瓶中的啤酒,他们一同吞下了日月山川,其实是这种饮酒方式带给他们的幻觉而已,吞下的只是含有低度酒精的啤酒饮料而已。这种饮酒方式会放大饮酒人的自信。接着,夸海口和满嘴跑火车的豪言壮语便接连而出。
面对东北人的豪言壮语,你不用当真,就像他们喜爱的啤酒一样,水分多,泡沫也多。甚至,这些话根本就是忽悠,所以,也只有来自东北的本山大叔才能演出《卖拐》这样的小品。这样,东北人便从啤酒中喝出了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
白酒
以四川和贵州为核心的西南地区盛产白酒,于是西南地区的人就地取材,以白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用品种。无论是四川的浓香型白酒,还是贵州的酱香型白酒,其香气浓郁,芬芳无比,酒精度数都在50度以上,高的达到60度,是世界上酒精度数最高的烈性酒之一。辛辣刺激感极强,对口腔和肠胃的刺激度是所有酒中最强的酒种。这种特点决定了,西南地区的人,不可能像东北人喝啤酒那样豪放地大杯酒一口吞下,他们瘦小的身躯,也显不出东北人的那种豪气。也不可能像江南人喝黄酒那样,含在口中慢慢品味。
于是,他们选择了小杯快饮,但见一桌人,手一抬,头一仰,霎那间,一杯酒穿喉而过,直落肚中。像极了他们敏捷的身躯。如此高的酒精度数和这般强烈的辛辣刺激的酒常年陪伴着他们,再加上西南地区的人喜食辣椒。辣椒和白酒在口腔中相遇,会产生出爆炸感,显得更加的刺激。最强烈的刺激感,激发了他们性格中的勇敢、强悍与坚韧,只有这样的性格,才可能与辣椒和白酒常相伴。连西南地区的女人,你也会感到水灵与火辣并存。在著名的上帝折鞭之处的钓鱼台之战,抗日战争中的川军的英勇表现,充分的彰显了他们的这种强悍与坚韧的性格。但他们这种常年用火锅下白酒的以自残身体的方式所表现出的勇敢与抗争精神,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原始的野性与蛮干,缺少了现代文明中的理性与优雅。
黄酒
从衣冠南渡开始,中华文明逐渐从黄河文明转移到长江文明。以长三角区域为核心的江南地区,便成了近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原本就富饶的江南水乡盛产稻谷,以大米和糯米为原料的黄酒,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绍兴老酒为代表的黄酒,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之一。孕育并陪伴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兴盛。
图
黄酒性温,酒精度适中,不淡不浓;味丰富,咸、甜、酸、苦、鲜、辛尽含其中,平衡感极强,没有一种味道特别突出。加上黄酒越陈越香的特点使它极具岁月感与历史感。与中国悠久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和谐及中庸的精神高度契合。千百年的饮用与陪伴使得江南人的性格成为中国人性格的代表。
由于酒精度适中,刺激不强,适合含在口中反复品味。于是,黄酒相较于啤酒和白酒的饮之外,出了一个“品”的功能。
正是这一品,江南人在小酌慢饮中不仅品了黄酒的味,也品了人生的五味杂陈;从黄酒的香气中品味了岁月的悠长与时光的魅力。于是江南人性格中的细腻,温婉,不急不慢的特点在品味黄酒的过程中慢慢的呈现出来。
为了品味黄酒,江南人创造出了所有饮酒中最具仪式感和美感的品饮过程:抬出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旋开坛口上的泥封,拿起泥封下的酒签,用手指轻轻弹去纸上的尘埃,酿酒的日期与酿酒师的姓名便浮现出来,回望了漫长岁月中的人和事后,再揭开用荷叶或竹叶包裹着的最后一层封口,黄酒的醇香,带着岁月的气息,从坛中升起,扑鼻而来。勾一提注入小酒壶,再将酒壶置于热水中温,随着温度的升高香气从酒壶中缓缓升起,你坐在酒壶前被这酒香肆意的撩拨,幻想着被温热后的老洒入口后时曼妙。就像洞房花烛夜,看着坐在床沿的新娘,想象去揭开她盖头时的美妙。这一过程塑造江南人性格中愿意耐着性子去期盼和等待一个结果的不急不燥的特点。
图
江南的文人们觉得这一过程还不够,于是,书圣王羲之创造了九曲流觞这一流传千古的品饮黄酒方式。九曲流觞不仅成就了《兰亭集序》这一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同时还开创了中国文人饮酒雅聚的生活方式,影响至今。九曲流觞把“雅”注入到黄酒的品饮之中,也注入到江南人的性格中。让诗酒联姻并一起成为与琴、棋、书、画并列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九雅之一。
黄酒给江南人的性格中注入的温文尔雅,不急不燥的特点,可能难以产生一怒为红颜的气概,有的只能是陆游再见唐婉后留下哀伤的、肝肠寸断般的千古绝句。
杨一:黄酒文化研究者。“精典书店”创始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曾是一名高校老师,后弃笔从商,成为中国最早下海经商的知识分子之一。1998年,创办经典书店,成为重庆的人文地标,他因而成为中国与实体书店相关的十大文化名人。这位重庆市政协委员、跨界高手,同时也是一位十足的黄酒拥趸。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