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往事:周总理亲自批示董酒恢复生产

董酒往事:周总理亲自批示董酒恢复生产


来源:壶觞斟酌

解放后的董酒是在1957年进行试验恢复生产的,从1957年到1973年经历了从“小作坊”到大生产的发展过程。

1956年,正是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为扶持地方工业,完成地方财政和税收任务,遵义市财政局企财股股长简世宣与市税务局石仲书专程到遵义酒精厂找到财务供销股股长陈锡初、厂长邓学汉了解生产进度及税收计划完成情况,石仲书提到董公寺曾有一个好酒,但不知是那家生产的。简世宣说:“是程家搞的董酒吧?”陈锡初回答道:“是程家搞的董酒,我早就想把它搞出来,一直力不从心呀!”简、石当即表态:“我们支持你”。之后四个人认真地讨论了细节。简、石二人回去后分别将准备把董酒引人酒精厂生产的设想向财政局、税务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中谈到酒精厂厂长邓学汉和财务供销股股长陈锡初的积极态度,和准备请程明坤来酒精厂当酒师,试制董酒的想法。财政局局长罗德明当即表示支持和赞同,并要求简世宣将局里的意见及时转告酒精厂陈锡初等人。

▲陈锡初(1932-1995)后任新建董酒厂第一任厂长

于是,简世宣、石仲书、陈锡初、邓学汉等四人来到董公寺程明坤的家里,说明了来意,诚意邀请他到酒精厂当酒师,负责董酒的试制工作。但程明坤很有顾虑,并不想去酒精厂工作,托辞说主要原因是家庭成份不好。这之后,陈锡初又与简世宣二人三顾茅庐,多次找程进行说服动员,希望他重操旧业,为新酒厂建设献技献艺。市财政局罗德明积极把基层情况向市政府谢培庸市长、李舜卿政委进行反映,地委组织部也派人参加了对程明坤的说服动员工作。

1957年初,程明坤终于答应重操旧业,酒精厂当即向省轻工厅进行了这一项目上马的汇报,省厅指示要抓紧进行试制,由程明坤、陈锡初、简世宣、石仲书、邓学汉等人一起到董公寺原程氏酿酒作坊选定试制董酒的地址。并由陈锡初、王正忠带领酒精厂部分职工将原程氏的大窖池清理出两个,市财政局首次拨款2000元用于试制董酒,购买高粱3500公斤,利用杜仲林场苗圃站喂猪房(约100m2)作酿酒场所,在煮猪饲料的灶上安上酿酒用具(木甑、云盘、天锅等)。

由程明坤、王正中到茅台酒厂买来一卡车丢糟作下窖用的母糟(酿酒类微生物的引种)技术上全权由程明坤负责,程找到原在程氏酿酒坊帮过工的徐必生、张相国和程正奎共4人,于1957年7月投料煮粮,每酢100公斤,将烤过酒的高粱酒糟全部配上茅酒丢糟下进大窖池,3500公斤高粱全部烤成高梁酒装坛存放备用。1958年元月,在各方面的督促下,程明坤同意提前开窖,并将大窖中取出的再发醇产香的香醅装进木甑中,用高梁酒作底锅水,(加水稀释)经翻烤而得的酒芳香扑鼻,在场的人进行了品尝,皆认为质量优良,程明坤也十分高兴,董酒的试制成功为恢复董酒生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董酒试制成功后,酒精厂即包装了样品若干瓶,附上鉴定意见表分别报送市财政、市税务、市委、市政府、省轻工业厅等地,并向遵义市人民政府报喜。寄给周恩来总理的样品由总理办公室复函:贵州遵义酒精厂:“寄给周总理的试制董酒两瓶已收到,经过品尝,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印)。

1958年3月,遵义酒精厂建立董酒车间,恢复董酒生产,并派出刚从部队转业的王名锐等人到董公寺与程明坤起共同实施。从林场拨出正房4间,左偏房4间,右偏房4间共12间房屋,解决了从存粮到烤酒的部份场地,初建时期,财政拨款2万元,要求建60-80吨董酒的生产车间,但这点资金远远不够,恢复董酒生产的土建工作只好靠厂部行政人员和家属的义务劳动来完成,6月份,财务供销股股长陈锡初带领部分职工家属每天从酒精厂步行10里,早出晚归,在程氏作坊基础上修灶、挖窖,由于进度较慢,同时也需要泥瓦工同步跟着挞窖池,由王明锐与遵义中南建筑队联系,承担了挖挞售和修排水沟等工作,同年10月完工,共计挖出大池16个,加上原有2个共18个,修好烤酒灶3个,随即投产。

由于烤酒全过程所需要场地不足,又收购了一些木材、竹子、稻草,借来墙板,自己动手筑建了4间土墙房,以草盖底,作为制曲使用,开始人员不多,就在林场苗圃站搭伙,人员增多后,又在正房山墙下搭了一个油毛毡偏厦煮饭吃。用简易材料在院坝中间搭了几十平方米的简易工棚,部分用来存酒,部分用作凉堂(即操作场所)。到年底,车间共有职工22人,生产用房共350m2,车间22人分工如下:车间负责人王明锐,技术负责人程明坤,烤酒班10人,刘绍甫任班长,勤杂组10人,程正奎任组长,负责制曲、下窖等事项。董酒恢复生产后,当年即产董酒7.33吨。

▲第一代董酒标使用时间1958年至1966年

董酒恢复生产后,所有已翻烤过的丢糟加上香糟转入再投进大窖过程,用曲量逐日增大,再由酒精厂用人力车拉到车间来用,费时费力,厂部决定由车间制曲,就地解决,所需的中草药由程明坤开出方子到医药公司购买,程明坤对配方的使用很谨慎,一张方子开几次,而且几次开出的方子中有不少是重复的,有些名贵药材数量很大且不容易买到,在制曲时,有一部分药是从程明坤家里拿来加入,实际上制曲的中草药配方是不公开的,在具体配药时,不让其他人参加,由他一个人配好后再交出来制曲。为了董酒的连续生产和不断发展,陈锡初、邓学汉等人多次说服动员,程明坤拿出了三个中草药配方,厂里不知道哪个配方是真实的或比较真实的,对真实的程度更无法进行考察核实,遂向市政府反映,李舜卿政委、谢培庸市长,候如印部长等都抽出时间给程明坤作思想转化工作,并将程明坤加入政协,参加政协活动。

▲1957年前程氏酒作坊的传统工艺

酒精厂将历次购买中草药的入库验收单加以收集,并将程明坤拿出的三个配方加以比较,又召集了老工人座谈,最后结合制米曲的《蜈蚣单》和制麦曲的《产香单》,在实践中加以总结,终于拿出了一套新配方。程明坤对这个配方也进行了修改,并得到程明坤的认可。新灶投人正常生产后,厂部和车间要求工人要严格按照这个配方生产董酒的方法,认真操作,一丝不苟。但程明坤的还是很保守,自编的《下窖操作要点》小册子,很少拿出来,生产工人只能全靠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加以领会。

个别工人曾看到过这本手抄的草纸编写的小册子,但不准转抄,较长一段时间内,对董酒酿造工艺,工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员工王明锐利用与程明坤经常接触的机会,通过平时的交谈、请教加上观察,初步用文字整理了一个粗略的董酒操作工艺,还来不及加以印证,就被调回酒精厂。临走时,将这份材料交给来车间接任的李汉臣,但这份材料竟被他遗失。在大家热情得感召下,程明坤把自己《下窖操作要点》拿了出来,供大家阅读使用,使工人们都熟练掌握了操作技巧。

▲董酒新工艺流程

建厂初期的各方面条件很差,没有电灯,晚上的操作全是在亮油壶微弱的灯光下进行,生产用水全靠人工挑,每人每天从河里挑回40担水,从河到灶上全是上坡,挑上三、五担,就会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踩煤、添火全是人工,劳动强度很大。酒厂职工没有宿舍,每天不管多晚都得回家去住,有的人住地很远,但从未有人迟到早退。有些老工人几个月没有星期天,加班加点,义务劳动是家常便饭,没有人提出过要加班工资。工作虽然艰苦,但工作热情很高,这一代人为董酒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9年,董酒以其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被评为“贵州名酒”;1963年,参加全国第二届评酒会,首次评为“中国名酒”,跨入中国八大名酒行列。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获得的奖状

1964年,财政拨款13万元,改造董酒车间本部、烤酒房和包装室。新建了松林坡办公室和宿舍、食堂等,供苗圃搬迁使用,苗圖原来的房屋全部划归董酒车间,为以后的逐年扩建奠定了基础。1973年,遵义市下发了地计委(73)计基字第051号文件,要求将董酒车间建成年产120吨规模,要求在74年6月前完工。经审批工程总投资为45万元,1973年9月破土动工,当年年底就顺利完工。从此,董酒生产走上不断发展的轨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