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最后一位弟子,要饮过这杯酒才能读懂他

章太炎的最后一位弟子,要饮过这杯酒才能读懂他

201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姚奠中:正己与用世》,以纪念先生。

2013年12月27日,一代鸿儒姚奠中,在山西大学亦曲园家中安然辞世,享年101岁。

姚奠中,原名豫泰,字奠中,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早年师从于国学大师章太炎,精通经史子集。1951年秋,他来到山西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1 “清香”教育家

姚奠中的一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就是“清”。

姚先生晚年寓居山西大学,尽管桃李满天下,但他和其他普通的教职工一样,住在普普通通的单元楼里,家里非常简朴,也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具。

简衣蔬食,淡泊自守,有着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姚奠中

其实,一生“清香”正是先生最大的品格烙印。

先生说,“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

2005年,他将价值数百万元的20多件书画作品捐给了家乡稷山县。

2006年,他将价值近千万元的150件书画作品捐给了山西大学。

2009年,姚奠中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当主办单位要求写获奖感言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是不足轻重,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一年后,姚奠中先生又倡建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并带头捐献1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子女们也慷慨解囊,热心教育与公益事业。

书品即人品,风格即人格,先生的“清香”品格,堪为世人楷模。

2 章太炎最后一位弟子

在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姚奠中为其师撰题了一副楹联: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兴文兴教千秋功业赖承传。

这是他对恩师章太炎先生的高度评价,或许也是他心志的真诚表达。

1935年秋,先生负笈南下,投考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也是在这段求学期间,他在朋友的引荐下旁听了章太炎先生在苏州的讲学,又购得曹聚仁先生所整理的《国学概论》,研读之下,顿觉太炎先生之观点、眼界迥非一般汉学家所能达到。

▲章门弟子1935年摄于无锡(图/姚奠中纪念网)

茅塞顿开之后,姚奠中就开始每个礼拜坐火车到苏州听章太炎先生讲课,一段时间后,也就有了“去苏州转投章门”的想法。

1935年年底,在朋友的推荐下,姚奠中放弃国专学籍正式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国学讲习会正式学员共70余名,章太炎亲拟规条,亲自遴选,最后录取7名研究生,其中姚奠中排第4位。

没想到的是,一年后,太炎先生因病辞世。

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想继续先生未竟之志,在章氏国学讲习会开办预备班,姚奠中先生被聘为讲师,所授课程为文学史。彼时,二十四岁的奠中先生平生第一次开始登台讲学。

1974年,章太炎夫人汤国黎写信给周恩来总理,点名要当时在山西大学任教的姚奠中先生参与整理章先生的遗著。

汾州佳酿

姚奠中先生说:“书法是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写字必须注意不是简单的书法,而一定还要宣传文化,所以文化文字结合起来作用更好。”

在先生看来,书法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移人性情,但要避免俗、弱、媚、软。

▲姚奠中为汾酒博物馆题写的牌匾“酒史博物馆”

他书法学颜体,对忠烈的颜真卿尤为钟爱,故曰“独喜清臣多骨鲠”。

他还推崇傅山的人品和民族气节、书艺,由衷赞叹“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旁参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

或许,正是因为推崇同为山西人的傅山,先生对于老家的汾酒也是青睐有加,因为“清”是先生之风,也是汾酒之格。

现在,在汾酒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姚奠中先生为汾酒题写的字,一幅为“酒史博物馆”的题匾;一幅是中堂:“汾州佳酿历史悠久,驰名遐迩寰海流香”。

著名的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冯其庸称赞姚奠中: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