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泰斗王凤岐:酒入中药 粮食精华泡制药材显功效

国医泰斗王凤岐:酒入中药 粮食精华泡制药材显功效

从医学上来讲,“医”的繁体字“醫”就可见酒的医用功效,王凤岐教授介绍,古人治病,从来都不是先用药,“第一个治疗方法是用扁石,就是用石头进行所谓的按摩,叫运石;如果这个方法治不好,就用料理,在酒中泡上各种药,泡成药酒;最后一个治疗方法是食疗,就是用饮食调理”,王凤岐表示,从古人治病的经验来看,治疗疾病都是一步一步循序进行,吃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并不是首要选择,而药酒是中医治病养生不得不提的一部分。

带有药膳性质、以酒作溶剂的补益饮品,被人们称作药酒。药酒之妙在于其中药的药性能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既可治病,又可强身,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既有补益人体之阴、阳、气、血偏虚的补性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药性药酒,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达到养生强身作用,更因其易于保存、配浸,随取随用,得以广泛运用、推广。

从历史溯源,可知秦之前,医者就有意识地将药与酒配合,有目的地将药酒运用于医疗实践;至秦汉之际,代表先秦时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取醪醴(即酒)祛病邪的记载,系统论述了酒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可视为药酒治病之源头;到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药酒3方,为栝莲薤白白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红蓝花酒,分别用于胸痹、黄汗和妇人血气腹痛;至北魏,药酒的酿制、炮制方法不断日趋完善;至唐宋元,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已有了明显的扩大。

之后,随着中医学在明清两代的较快发展,许多理论体系逐渐充实丰满。药酒和整个中医体系一样,也在明清医药家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发展出许多新的药酒方剂。比如: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奇效良方》、《证治准绳》等,都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其中仅《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就达三百余方;而清代特别盛行饮酒养生,宫廷御酿的补益药酒空前发达,清代御医对药酒的服用方法、原理和疗效更是有着详细的研究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药酒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其《本草纲目》集明及历代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在该书的第二十五卷中,李时珍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辑录五加皮酒、天门冬酒、地黄酒、牛膝酒、当归酒、枸杞酒、人参酒、黄精酒、茴香酒、虎骨酒、鹿茸酒等69种,每种都有它的针对性。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约为二百多种,包括活血健脑药酒方、补益五脏药酒方、温补肾阳药酒方、祛病强身药酒方和延年益寿药酒方等。

“我看《本草纲目》里头就明确的写出了药酒配方,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都有”,王凤岐教授对此很是认可,在他看来,中国白酒本就是粮食发酵而成,几斤粮食才能发酵出一斤酒,有了这个发酵的过程,酒本身就有着帮助消化、滋补身体的作用,加上药性助力,便可强健人体,“因而适量饮酒,有助于防病养生,甚至祛疾治病”,王凤岐教授说。

    “但是药酒不能当做酒去喝”,王凤岐教授同时强调,“药酒要当做药去吃,必须遵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定量服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凤凰网记者黄蓉)

【学者简介】

王凤岐: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王凤岐教授从事中医药事业及临床50多年,曾负责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应邀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近几年来除了诊病外还在中央及多省级电视台做养生及传统民俗文化等科普讲座,并受聘于: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台湾中医师会会长顾问,香港中医师公会顾问,南美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智医师联合会总监,马来西亚医学保健协会副会长等职,是大陆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中医,在港台中医药界享有极高的口碑。

王凤岐教授业内业外均醉心于传统文化的钻研思忖,希望能够从医从“酒”说开来,以点及面,取其精华传播发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