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打假“白酒”?酒精,想说爱你不容易!

315:打假“白酒”?酒精,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天是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们忙着检举假冒伪劣商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说起“打假”就不得不提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度假酒事件”了。

   印度

印度假酒事件

毗邻中国的印度是一个神奇国度,脍炙人口的电影,高度发达的IT业,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给人印象深刻。然而,假酒致死事件给这份神奇抹上了一层阴影。仅2019年2月的半个月内,印度相继发生两起饮用假酒致人死亡的事件,共造成150多人丧生。调查显示,这些假酒中混入了高甲醇含量的工业酒精,正是高剂量甲醇的工业酒精引发了悲剧。

提到酒精,很多人敬而远之,尤其是当酒精和死亡关联在一起时,人们更是对酒精二字充满恐惧。

其实,酒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醪糟、酸梅汤和豆腐乳等食品中都含有少量的酒精。甚至有科学研究表明,正是人类祖先衍生出的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确保能够从过熟果实中获得营养,进而赢得存活的机会。因此,酒精不仅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是伴随人类而来。

回到我们关注的假酒致死事件,搞清楚“食用酒精”、“工业酒精”和“酒中的酒精”这三个概念,利于客观、正确地认识酒精,并更好地理解与酒相关的安全问题。

食用酒精是供食品工业使用的酒精,它的生产原料是薯类、粮谷和糖类等,用过滤和精馏最大限度地去除甲醇等危害因素,确保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如此看来,食用酒精的安全性是绝对有保证的。

工业酒精,顾名思义是指工业上使用的酒精,可以采用化工原料合成,也可以玉米或木薯等淀粉质原料发酵生产。由于生产工艺及后处理的差异,工业酒精含有较多甲醇、醛、有机酸等杂质,安全没有保障。我国明令禁止用工业酒精加工制造各种酒类,而印度假酒致死事件就是廉价工业酒精惹的祸。

所有的酒(无醇啤酒除外)都含有酒精,“酒中的酒精”是酒之所以是酒的缘由,它可以来自于酿酒时原料的自然发酵,也可以来自于食用酒精。这就是说,食用酒精用于白酒等酒类的生产是允许的。

然而,由于消费教育的不足,产生了当前最大的消费疑问之一:“粮食酒”和“酒精酒”的问题。回答该消费疑问,应认识到粮谷自然发酵而来的“粮食酒”是品质代表,应用食用酒精生产制造的“酒精酒”是数量的补充,品质和数量需要协调,共同满足当前的消费市场。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对酒精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一,工业酒精是造成假酒致死的罪魁祸首,严禁用于食品工业;

第二,食用酒精不是工业酒精,其安全得到良好保证;

第三,食用酒精可以用于酒类生产,不过应明确标注。

所以,我们不要谈酒精色变,而应为酒精正名,加上食用酒精的纯净优势,使得以食用酒精为基础开发多风味酒类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酒类管理及标准要求的严格,未来可用于白酒等酒类生产的食用酒精必须是粮谷酿造的食用酒精,如玉米酒精、大米酒精等,这再次为“酒精酒”的安全增加了一道防线。

大众对酒精的疑虑核心在于对酒业的信任和酒业教育普及的不足,要解开消费者的心结,需要做到产业诚信、服务诚心,以教育引导酒类消费市场正确认识酒和酒精。我们相信,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酒精终会被消费者认识和理解。

来源:源坤鉴酒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