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里的中国:河套三记

美酒里的中国:河套三记

文/陈立月

河套的出名,不仅仅源于它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文化印记,还有它的山、它的水、它的酒。黄河流域自古多灾,全长5494公里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五的大河,气势浩渺,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中国的版图上奔腾不息,时而活动躯体、摆弄身姿,使得黄河中下游泛滥成灾,却唯独静守一方水土——河套。

母亲河——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巨大“几字型”,堪称世界的“地理奇迹”——“几字型”内呈现的是一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迤逦风光,还有土壤肥沃、灌溉密布的农耕文明。战争奠定了这里雄浑、豪放、磅礴、悲壮的历史基调,烽火、狼烟、大漠、长河成为主要的文学元素。

这样的河套虽然少了江南的灵动,南方的秀美,却添了一份阳刚。若把江南的灵动比作少女的韵味,那河套就恰似征战的少年,虽然缺少“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脂粉香味,却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霸气。

因此,当你独自下江南,在月光莹莹风拂芭蕉的夜晚,漫步在退思园的小径上,贪婪的呼吸着晚风送来的檀木清香之时,我只身前往西北,在朔风呼啸中追逐那消失千载的驼铃声,感悟西北文化的苍凉与悲壮,在胡雁、羌笛中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旖旎,探寻着阴山、长河共同守护的秘境。

 

一、山水记

万物皆有性格,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有水的性格——灵动,那文化呢?依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文化的性格应该与地域挂钩,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儿女。

江南的文化是轻逸明快的七言绝句,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嘤嘤耳语,是幽咽哭泣的二胡;而西北的河套则是古朴厚拙的五言古诗,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是悠扬嘹亮的唢呐。因此,当多数人沉湎于韵味灵动的江南山水,踱步于西湖岸边,思酌历代文人墨客的缱绻情丝时,却忽略了西北山水的苍凉与悲壮。

阴山的厚重与沉稳、长河的落日与孤烟,造就了河套文化的悲壮与豪情,奠定了这里英雄主义的文化基调。它不以小鸟依人的美让人心生怜惜,始终用阴山硬朗的外表包裹着内心的柔软,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河套的俊美。若扬鞭在草原上快意驰骋,那份自由与奔放是让人追逐的快意洒脱,是江南文化的灵动不可承受之重。 

阴山,约形成于古生代石岩纪至二叠纪的华力西造山运动,距今约3亿年山下,是内地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皆由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用如此硬朗的艺术形式,勾勒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汉族的交流活动,岩石的硬朗与画面的粗犷呈现出河套文化的奔放与豪气。

如果说,阴山包裹了河套的厚重和沉稳,那长河便是河套心中的那抹柔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之性柔弱,处事柔和、顺从,便是最坚硬的东西,也不能把水怎么样。刀劈不断,钎戳不穿,正是“守柔日强”、“以柔克刚”的道理。

柔代表新的生命力,“金以刚折,水以柔全”是河套的处世名言,更是河套人的自我修炼准则。阴山是河套的脊梁与线条,长河是河套的血肉与温度,自源头开始,高歌猛进,遇到阴山山脉后,长河在与阴山的较量中并未正面交锋,而是曲折迂回往东,在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型”。几字内灌溉水系星罗密布,湿地、湖泊随处可见,造就了阴山脚下的“塞外江南”,而这一切皆因长河水的灵动,使得河套这位硬汉多了一抹柔情。 

因此,若你看足神情懒散,衣裙飘逸,娇羞无比的江南山水,不妨前往西北,看一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奔放豪爽的阴山长河,这里有你未曾体味的雄浑与豪放。

  

二、好粮记

山的性格稳重,水的性格灵动,山水之间的灵性造就一方水土的韵味,这种韵味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的迥异中,而且在地域物产中也留有印记。例如盘锦的大米、迁西的板栗、宁夏的枸杞、新疆的葡萄,河套的向日葵、小麦、番茄、马铃薯……这是地域独特的基因,与水土相关、气候相系,因此造就了万彩纷呈的地域饮食。

饮食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还有农业布局的差异。因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善于积累经验,遵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经验经历一代代的传承,至今逐渐形成了粮食商品率较高、可以稳定提供大量余粮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基地一般拥有较好的生产条件,高产稳定,余粮较多,而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套平原,不同于长江流域的温婉湿润,这里耕作粗放、土壤盐渍化严重,却成为塞外米粮川、商品粮基地,主要是基于河套地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黄河水提供灌溉;人口较少,粮食商品率较高,因此河套的粮食也被称之为拥有阳光味道的单季好粮。

好粮之中以高粱、玉米、小麦为主最为高产,其中以高粱为例,这里的高粱颗粒坚实、硕大,不易碎,单宁分布均匀,无霉变,无污染,极耐蒸煮,不易糊化,是酿造白酒最好的原料。

然而提到白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酒之父——“茅台”,选用当地高原盛产的糯高粱为原料,酿造出那瓶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的“茅台酒”,其中“糯高粱”扮演了白酒修炼过程的第一层境界。其实,在塞外的河套,这里的生产的高粱也酿造出了一瓶同样沁人心脾的好酒,当地人将这瓶好酒称之为河套酒。其中的奥秘同样如此。

河套酒选用的酿酒粮食是当地的红高粱,是酿造优质的河套酒的粮食品种。这种高粱适宜生长在河套当地的沙硕土。而沙硕土是黄河水冲蚀荒原、沙漠之后还原的土壤,是河套地区独特的土壤类型,有着河套粗犷、豪放的性格,土质环境并不优良,却与河套红高粱的生长习性莫名的吻合,是红高粱高产、优质的天赐土壤。对于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河套人十分珍视,在这片土壤上将"红高梁"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把种植“红高梁”的田间地块称为河套酒的第一生产车间。

在这里,红高粱依傍黄河岸边,接受长河和落日的滋养,在英雄的道场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升华,在风光雨露中等待人生质的变化。

 

三、酒乡记

河套——英雄的道场。“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满抒英雄慷慨之志向,“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纵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矢志报国心态的转变和以及对战争残酷的反省……一首首的边塞诗,将“酒为诗之媒,诗乃酒之华”的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边塞,诗酒共生的现象存在于各类题材的边塞诗中,诗人们通过酒反映边塞生活的常态,大至将军设宴,部队聚饮,听歌观舞,送别饯行,小到自斟自饮,忧虑边事,思乡愁苦。通过酒赋予了诗胆气和魄力,使得边塞诗中刚烈的英雄主义精神格外的凸显。

同时,边塞诗也强化着酒神的精神,正因为酒神精神与边塞诗人精神世界存在的内在一致性,致使诗人们偏好通过饮酒抒发感情,描摹刻画边塞的种种。诗使饮酒提升了品位,丰富了内蕴,一次又一次地印证和强化着酒的精神,于是形成了河套地区的酒神精神和英雄情结,让酒与英雄在河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汉武帝集中酒的专卖权,用酒表达帝王对将士浴血奋战的慰问和鼓励,到昭君公主出塞,促使汉族与匈奴酿酒技艺的融合,形成了河套地区独特的酿造工艺——“套酿”,再到元代忽必烈定都中原,却依然从河套地区征调白酒……直到2003年的那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青铜钫里保存着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古酒,这揭开了河套地区古老酿酒历史的神秘一页。这样的古酒,不仅在内蒙古地区,在整个酿酒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这瓶古酒静静的矗立于河套酒业集团总部基地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吸引着无数前来参观的人们的惊奇目光和无限遐想,亦如河套酒业那传承千年的套酿工艺,在汉族和游牧民族的干戈与融合中,在卫青、霍去病在此征战杀伐中,更在岑参、高适等的边塞诗歌中,酿造出一杯醇厚的美酒。酒中有着使命、阅历、爱恨情愁、金戈铁马,穿越两千年的历史,至今与世人相伴。

如今的河套酒业,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国内白酒领域的一个庞然大物,每年原酒产能5万吨,成品酒生产能力12万吨。据说,在规模和质量上,河套酒已经可以和茅台、五粮液相媲美。而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每一瓶酒都由500多人的酿酒科研团队层层把关。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传承?工匠精神、本真文化,亦或更多……

因此,在河套这片神奇的土地、英雄辈出的道场,呷几口河套美酒,将会体味到边塞诗中的昂扬顿挫和家国离愁,领略酒为诗之媒,诗乃酒之华的美好。

塞外、雁门、漠北、沙漠,这里有豪放、悲壮、苍凉,西北有消失千载的悠悠驼铃,还有那传承至今的美酒,这就是河套硬朗的地域性格——只身前往西北的原因。

 

来源:酒游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