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松痛饮“三碗不过岗”,揭秘古人善饮的真相


来源:凤凰网酒业

《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上景阳岗打虎前,武松连喝了十八碗酒。其他如朱武等三人,一顿饭就各自“吃了十数碗酒”;鲁智深就着烧鹅“尽意吃了三二十碗”着实也是不遑多让,仿佛英雄必然海量一般……

《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上景阳岗打虎前,武松连喝了十八碗酒。其他如朱武等三人,一顿饭就各自“吃了十数碗酒”;鲁智深就着烧鹅“尽意吃了三二十碗”着实也是不遑多让,仿佛英雄必然海量一般……

如果说《水浒传》属于小说可能有所夸张的话,史籍上留下的记录不妨参看。李白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引用了后汉经学家郑玄的典故。《世说新语》里说,袁绍请郑玄赴宴,三百人敬酒,一人一杯,郑玄来者不拒,三百杯酒下肚之后,“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晋书》里更是记载了周顗“能饮酒一石”——古制一石等于百升,每升等于如今的200毫升,如此算来,周顗的酒量居然达到三、十四斤之多,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咋舌。

武松痛饮“三碗不过岗”

古人如此善饮的原因,还得从“酒”的源头说起。甲骨文里,已经有了“酉(酒)”字,样子像个酒坛。所以在汉字里,凡由“酉”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譬如醴、酎、醇等。既然甲骨文已是商代中晚期的成熟文字,酒在中国的实际出现自然更早。

在中国民间流行的说法中,夏朝的杜康是我国制酒的始祖。《说文解字》也说杜康是酒的发明者。曹操的《短歌行》亦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将“杜康”视为“酒”的代称。虽然这不一定是事实,毕竟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大量的酒具。显然,专用酒具的产生,要比酒的出现晚得多。所以,中国酒的起源,最迟也在新石器时期了。

龙山文化出土酒具

《短歌行》

酒是碳水化合物经过发酵作用酿成的,古人大概是从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得到启迪,从而学会有意识地利用谷物发酵酿造酒的。起初的酒大抵是将黍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曲(酵母)蘖(谷芽)酿成的。秦汉时期,酿酒制曲的技术又有了发展,曲孽同时并用的酿造方法,已经被并曲所取代,即只用曲而不用蘖,直接以未经发芽糖化的谷物为原料。从酿造的时间及浓烈的程度来说,酿造一宿即成的甜酒叫“醴”,经多次酿造而且度数较高的叫“酎”,最烈的酒则叫“醇”。按照东汉的《说文》的解释,“醇,不浇酒也。”所谓“不浇”,就是不兑水,这样的酒味道自然要醇厚了。

从两周时期开始,在文人雅士的著述中,酒开始有了形容词,如《楚辞》中将酒比作“瑶浆”、“蜜勺”;《礼记》中形容酒为“清酌”、“旧泽”。这些美誉词,后来都成为酒的文学别名。不过当时的酒与今天的面貌实际有所不同。早时候的酿酒工艺尚不成熟,酿造时间短,酒的质量也很低,酿好之后,往往是汁滓混合在一起,饮时先须过滤。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所说的“绿蚁新醅酒”,即指未滤去糟的酒。宋代《广韵》对于“醅”字的解释,干脆就是“酒未漉也”。酒滤过之后就变清了,质量也好了一些,故而被称作“清酒”,而未滤的自然就是明代杨慎在“一壶浊酒喜相逢”里所说的“浊酒”了。另一方面,通常酿造的酒,当酒精达到10%左右的时候,发酵便会变得缓慢,有的就近乎停滞。故而仅经发酵作用的酒,酒精度并不高。在《水浒传》故事背景所在的北宋晚期,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便属此类低度数米酒(而且可能兑了水),所以才可以大碗大碗地喝。实际上,无论是孔子所喝的酒,汉武帝所喝的酒,还是曹操、李白、苏东坡所喝的酒,性质上都与“三碗不过岗”相同,而酒精度数低也正是古人看似豪饮的真正原因。

来源:饮酒人生

[责任编辑:郭瑾瑶]

标签:酿造 发酵

凤凰酒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